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81.
外源亚精胺对槐叶苹耐镉胁迫的增强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 mmol·L-1)亚精胺(Spd)对镉(Cd)污染下槐叶苹(Salvinia natans)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以及矿质营养的影响,以探讨外源多胺在水生植物重金属胁迫适应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外源Spd对槐叶苹的Cd污染胁迫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Spd延缓了槐叶苹叶片失绿症状,使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平均增加了18.97%和43.96%;外施Sp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提高了27.89%,SDS-PAGE电泳显示主要是增加了202.15、77.67、52.69、41.83 和25.35 kD的蛋白多肽表达量;外源Spd提高了抗氧化酶系统(SOD、POD、CAT)的活性和小分子保护物质[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前者平均分别增加了12.44%、66.90%和51.23%,后者依次增加11.21%、17.60%和24.81%;外施Spd能更好地维持槐叶苹对P、K、Fe、Na、Mg、Zn和Mn等的平衡吸收(Ca除外).综合分析发现,0.05~0.1 mmol·L-1Spd缓解效果最好,与其改善光合作用、刺激蛋白表达、维持抗氧化系统高活性/含量和调节矿质营养平衡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82.
p16基因导入致人乳腺癌MCF-7细胞端区缩短及细胞周期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 p1 6基因在抗肿瘤及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以脂质体介导的方法 ,将重组的含全长 p1 6c 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人乳腺癌 MCF- 7细胞 ,获得稳定整合有效表达 .检测其对MCF- 7细胞的端区长度、细胞形态、增殖特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显示 :导入 p1 6c DNA后的MCF- 7细胞端区长度明显缩短、增殖减慢 ,细胞周期阻滞于 G1期 .由此推测 ,野生型 p1 6基因可能通过诱导端区缩短效应及抑制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肿瘤和启动细胞衰老 .  相似文献   
583.
快速周期伏安法在定量研究脑内核团多巴胺释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和方法: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CV)在体研究电刺激内侧前脑束(MFB)或腹侧背盖区(VTA)诱发的纹状体(CPu)、伏核(Acb)或中央杏仁核(CAN)多巴胺(DA)释放的特点,探索电刺激诱发不同核团DA释放的适宜刺激参数。结果:CPu、Acb与CAN的DA释放量及释放动力学特征均有不同。结论:在应用FCV技术研究脑内不同部位DA释放时,应重视适宜刺激参数的选择及运用,以获取更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84.
一个造血模型的概周期正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Schauder不动点定理,研究了一个造血模型概周期正解的存在性及唯一性。  相似文献   
585.
具有反馈控制和功能性反应的两种群竞争系统的概周期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具有反馈控制和功能性反应的两种群竞争系统.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得到了系统存在全局渐进稳定的概周期解的充分性条件。  相似文献   
586.
通过对红天麻和乌天麻生长繁殖周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缩短天麻一代生长繁殖周期所完成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的技术体系。具体方法是:(1)应用控温技术;(2)利用海拔(100~1 500 m)和气候(宜昌—海南岛)的差异,分段种植天麻。此法可将天麻箭麻—开花—种子—白麻这一生长发育阶段调控并固定在任一时间或季节里。运用此方法已将云南有性乌天麻箭麻的生长周期由28个月缩短到17个月,且保持品质优良;宜昌红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种子—种子的生长周期由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587.
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化学和原子吸收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绒螯蟹体壁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和膜层, 糖类物质各层均有分布, 胶原纤维分布在除上表皮外的其他各层。在蜕皮前, 糖类、胶原纤维都被重吸收, 体壁上表皮和外表皮在蜕皮前形成, 内表皮和膜层在蜕皮后形成。体壁粗蛋白含量在蜕皮前期(D1-D3-4期)降低(P0.05), 蜕皮后A-B期含量极高(P0.05)。几丁质含量在蜕皮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 只是在蜕皮前稍有上升。Ca2+和Mg2+含量在蜕皮前D1期显著低于蜕皮间期和蜕皮前其他时期(P0.05), 而蜕皮后A-B期降到最低(P0.05), 蜕下的甲壳中则含有较多的Ca2+和Mg2+ (P0.05)。Cu2+和Zn2+含量除蜕皮后A-B期升高外(P0.05), 其余时期变化不明显(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体壁结构和成分变化与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88.
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温变周期、盐分和储藏时间对刚毛柽柳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温变周期,不同浓度NaCl溶液,储藏时间等处理对刚毛柽柳种子进行萌发试验,测定其萌发率和萌发速度.结果:在5/15℃、5/25℃、15/25℃和25/35℃(暗/光:12h/12h)四个温度周期下,刚毛柽柳种子的萌发率均大于90%;在5/25℃、15/25℃和25/35℃三个温变周期下,刚毛柽柳种子萌发迅速,初始萌发时间均仅为10h;低浓度的NaCl溶液(≤0.60mol/L)促进种子萌发,高于1.00mol/L浓度的NaCl溶液抑制种子萌发,当浓度增高至1.40mol/L时,种子萌发率降低为0;将在NaCl溶液中处理8d未萌发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中后,原来较高浓度(≥0.80mol/L)处理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恢复率(>70%);种子寿命约11个月.结论:温变周期25/35℃(暗/光=12/12h),低浓度的NaCl溶液(≤0.60mol/L)最适宜刚毛柽柳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589.
目的:筛选有效抑制p53基因表达的靶位点,以研究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功能.方法:用Ambion公司的RNA干扰(RNAi)设计软件设计了3段针对野生型p53基因的长度为19 nt的反向重复序列,在人工退火条件下形成双链,将其构建到pSilencer3.1-H1 neo载体上,与pcDNA3.1-HA-p53(野生型)载体共转染Cos7及293T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HA-p53蛋白质的表达;将pCMV-GFP-p53与p53-RNAi或空载体共转入Cos7细胞,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比较GFP-p53的表达;将p53-RNAi和空载体分别转入BEL-7405-p53-RE-luc 细胞,在不同剂量化疗药物阿霉素的作用下,通过活体成像仪观察内源p53的表达;利用G418(neo)筛选获得稳定整合p53-RNAi的H460细胞(p53野生型)株,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正常及p53基因沉默细胞的周期变化.结果:筛选到一个有效的p53基因沉默位点,并在H460细胞中得到p53基因沉默的稳定细胞株.结论:获得了有效的p53基因RNAi位点,为进一步研究p53基因在细胞中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90.
果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浩森  缪静  余晓斌 《生物学杂志》2008,25(1):28-30,46
从富含果胶质的果园的土壤中,通过对初筛的定性研究,对几种筛选培养基的比对选择和对复筛时Dp/Dc值的测定,确定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筛选方法,从而获得一株能较强分解果胶质能力的菌株,然后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的形态观察和鉴定.通过对发酵周期,温度,pH值几种因素对产酶影响的研究,经过对粗酶液的提取和对酶活的测定,确定了该菌株的基本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产酶最高可达到13968U/mL,从而最终确定了该菌株为一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