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三种主要生化成分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44.56%-67.76%),脂类次之(21.32%-34.07%),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0.47%-3.03%)。从胚胎发育开始至结束,蛋白质降低了23.20%,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均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是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20-羟蜕皮酮诱发蜕皮和卵巢发育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血淋巴20-羟蜕皮酮(20-HE)含量的变化。血淋巴20-HE同卵母细胞发育各个阶段有密切的时相关系:在卵母细胞小生长期血淋巴20-HE持续上升,经青春蜕皮进入卵母细胞大生长期后又迅速降低。不能及时青春蜕皮的青春期前雌蟹,稍后仍出现20-HE下降的趋势。对不同实验条件和生理状态下雌蟹的比较表明,20-HE具有诱发蜕皮的特性。卵母细胞早期生长必需高浓度的血淋巴20-HE。外源注射的20-HE有刺激卵巢增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荣生  曹梅讯 《动物学报》1990,36(2):157-164
  相似文献   

4.
姚燕  周开亚  宋大祥 《动物学报》2006,52(1):209-214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hormone,MIH)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神经肽,对甲壳类的蜕皮起抑制作用。本研究用DNA重组技术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japonicasinensis)的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成熟肽的cDNA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中,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高效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融合蛋白pET-MIH1的Mr约为12kD,与理论值相符。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及纯化处理,并以8mol/L尿素溶解的包涵体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blot的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6.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一次产卵后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的变化,并测定了卵巢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水分、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GSI)显著增加(p<0.05),肝胰腺指数(HSI)先增加后减少,GSI与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HSI和GSI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2.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3.第二次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GSI呈正相关(p<0.01),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与G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随着HSI的下降而显著下降,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与H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与GSI及卵巢中脂肪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部分脂肪转运到二次卵巢中去。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克隆和重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验室分离自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一种蜕皮抑制激素(Molting-inhibiting hormone,MIH)N端氨基酸测序结果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ACE方法,首次从中华绒螯蟹眼柄中克隆到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全长cDNA(Es-MIH,GenBank登录号:DQ341280),该基因全长为1457 bp,开放阅读框为330 bp,编码110个氨基酸(含有3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成熟肽包含C7-C44、C24-C40和C27-C53三个二硫键,有典型的CHH家族结构域。该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地蟹(Gecarcinus lateralis)MIH同源性最高,达到了85%。Northern杂交和半定量RT-PCR显示蜕皮间期成体蟹仅在眼柄中有MIH基因表达,提示该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组织特异性。利用pCR T7/NT TOPO TA系统重组表达MIH成熟肽,纯化的重组蛋白得率为0.3 g/L,纯化产物经质谱鉴定为中华绒螯蟹MIH。研究解决了CHH家族神经肽在机体中的表达量少,直接纯化较难的问题,为深入研究MIH的作用机制和在生产上控制中华绒螯蟹蜕皮和生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Milne,Edward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有关河蟹同工酶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作者对中华绒鳌蟹的醋酶(EST)、谷氨酸草酞乙酸转氨酶(GOT)、苹果酸脱氢酶(MDH)三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研究了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并探讨其基因表达特点,以期为中华绒鳌蟹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的定向选育等提供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地理亚种的线粒体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线粒体16SrDNA的PCR/RFLP鉴定和对Cyt b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对中国大陆7水系绒螯蟹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亚种在17条Cyt b全序列上以40个固定的碱基变异位点相区别。前者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北的水系;后者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南的水系。发现了4种在鸭绿江以南的北方水系中生活的合浦亚种单元型,对这些单元型的形成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动物学报51(5):862—866,2005]。  相似文献   

11.
用显微及亚显微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雌体不同生理阶段(幼蟹、未成熟蟹、成熟蟹、抱卵蟹和流产蟹)腹肢的体壁结构变化和粘液腺发育特征。体壁的上皮细胞层常与粘液腺相连,粘液腺分泌物经导管穿过各层角膜排出。不同生理状况下中华绒螯蟹的腹肢体壁各角膜层结构的比例及致密度有明显的差异,粘液腺细胞及导管的数量不同,粘液腺与上皮细胞的连接程度也不同。粘液腺是否正常分泌、刚毛囊的开闭均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附着有关。比较研究发现,太湖抱卵蟹腹肢体腔内腺体比温州本地抱卵蟹腹肢内腺体发达,分泌的粘液也特别多。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腹肢组织结构、粘液腺的发育和分泌状况与胚胎流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中华绒螯蟹病害的过程中 ,分离到两株呼肠孤病毒 (分别命名为EsRV816和EsRV90 5 )。EsRV816从江苏某养殖场分离 ,EsRV90 5从武汉某养殖场分离。EsRV816和EsRV90 5的病毒粒子为球状对称结构 ,大小分别为 6 5nm和 5 5nm。病毒粒子基因组分别为 10和 12个节段的双链RNA。根据它们的宿主范围、基因组节段数及电泳型 ,这两种病毒很可能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两个新属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组织中一株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江苏省启东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的中华绒螯蟹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定名为JE-1株。该菌株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具端生单鞭毛,主要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发酵麦芽糖,乳糖,肌醇等。不发酵甘露醇,鼠李糖,阿拉伯糖等;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对小鼠,鹌鹑,鲫鱼血细胞无溶血性,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8℃,pH7,含1%NaCl,经健康蟹回感,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卵黄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华绒螯蟹的卵黄形成也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卵黄的来源虽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蟹卵内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生产卵黄原,然后卵黄原再融合成为卵黄体。另一方面,蟹卵以胞吞方式直接从血淋巴中接纳卵黄原,同时又通过指状小道由卵泡细胞间接接纳卵黄原。肝胰腺可能会产生卵黄原,这些卵黄原随即进入血淋巴内,再直接或间接被蟹卵接纳。  相似文献   

15.
湖泊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于8-11月份,结合中华绒螯蟹捕捞期,即生死洄游期的到来,通过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重点观察了长江下游安徽杨赛湖等人工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性成熟时期,性腺发育与肝脏变化极为密切,肝脏指数逐渐下降,而性腺指数逐渐上升;②雌、雄蟹的性成熟存在规律性差异,8-9月份,雄蟹的性腺指数和性/肝指数均高于雌蟹,而10-11月份,雌蟹的性腺指数和性/肝指数均高于雄蟹;③经性腺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雄蟹的性腺发育略早于雌蟹;④洄游高峰期的出现是河蟹性细胞走向成熟的外在表现。作者建议把肝脏指数7.5作为捕捞长江水系河蟹最佳时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将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离心上清经聚乙二醇(PEG6000)沉淀,再经分子筛层析,分部收集分别测定256-300nm的吸光值,各收集峰用PEG20000,于4℃浓缩,制作负染标本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第一峰浓缩液中存在大量球状病毒颗粒,大小50-100nm。用纯化的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发生“颤抖病”,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