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32.
目的:探索天阳复脉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临床疗效及其对JNK和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周的db/db雄性小鼠12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硫辛酸组和天阳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等五组,每组24只。选取同窝生7周龄db/m雄性小鼠24只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而硫辛酸组灌胃给药,剂量为78 mg/kg,高剂量组为6.8 g/kg、中剂量组为3.4 g/kg、低剂量组为1.7 g/kg。对比和评估六组小鼠足底热敏反应时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因子及JNK及p-JNK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比,硫辛酸组和天阳复脉汤组小鼠足底热敏反应时间均显著缩短,MNCV速度均显著提高,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JNK和p-JNK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阳复脉汤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可有效增加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其足底热敏反应时间,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浓度,进而下调JNK和p-JNK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0例,分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组(联合治疗组),前列地尔组和丹红组,每组各50例。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丹红组86.00%(43/50)和前列地尔组88.00%(44/50)(P〈0.05);联合治疗组显效率为68.00%(34/50),高于丹红组60.00%(30/50)和前列地尔组60.00%(30/50);联合治疗组无效率为9.00%(3/50),低于丹红组14.00%(7/50)和前列地尔组12.00%(6/50)(P〈0.05);三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和SNC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丹红组和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和SNCV,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和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对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和同期50例在我院健康体检者进行测评,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找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高、患者对疾病了解多、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正相关,而慢性并发症种类多、有睡眠问题、焦虑抑郁标准分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负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较低,其生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应用脂肪干细胞上清液培养新生小鼠雪旺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出生5-7天)C57BL/6小鼠的坐骨神经,采用0.2%的复合胶原酶NB4消化法分离获取细胞,然后应用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SCCM)和C57BL/6小鼠的脂肪干细胞上清液(ADSC-CM)分别培养雪旺细胞。用0.2%复合胶原酶NB4差速分离纯化这两种方法培养的雪旺细胞,每48 h纯化1次,共进行2次纯化。应用P75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别两组P2代雪旺细胞并比较两组雪旺细胞的纯度和生长情况。结果:脂肪干细胞上清液培养的雪旺细胞纯化两次后,数量明显增多,其纯度与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上清液可以较好的培养雪旺细胞,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廉价方便的培养基代替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基来培养许雪旺细胞。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对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腕部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32例,在神经修复术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D组不采取其他任何措施治疗;C组给予弥可保片剂口服治疗;B组采取感觉再训练治疗;A组采取感觉再训练联合弥可保片剂口服治疗。对比患者术后1年及2年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及m2-PD检测结果。结果:A、B、C组术后1年及2年的感觉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组与D组相比,差异最为显著(P0.05)。并且,A组的感觉功能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改善。A、B、C组的m2-PD检测结果均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年及2年的检测结果分别为(6.79±2.08)mm、(4.98±2.05)mm,相比于D组的(13.31±1.64)mm、(11.94±2.37)mm,差异最为显著(P0.05);且术后2年的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感觉再训练与弥可保口服治疗相结合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修复术后,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7.
PLGA/ECM神经支架性质的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赖氨酸、神经生长因子(NGF)、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猪皮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考察其内部三维结构,生物力学性质,降解特性,雪旺氏细胞黏附状况,以及其对NGF的可控释放作用;从而评价其作为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支架的可行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PLGA渗透入去细胞猪皮内部固有的蜂窝状孔隙中,并覆盖在孔隙内表面;孔隙率为68.3%~81.2%,密度为0.62~0.68 g/cm3。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为8.308 MPa,断裂伸长率为38.98%,弹性模量为97.27 MPa;在4周的体外降解测试中,其最大失重率为43.3%;赖氨酸在复合材料中的添加对降解液pH的相对稳定具有显著作用;在30 d中,复合材料对NGF的累积释放率为38%;通过雪旺氏细胞与复合材料的共培养,发现雪旺氏细胞能够在其表面及孔隙中黏附。因此表明本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支架。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调查上海市杨浦区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所辖社区中随机选取5个社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每个社区选取100例T2DM患者进行调查,统计T2DM患者DPN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60%(498/500),其中DPN患者222例,DPN发生率为44.58%(222/498),纳为DPN组,276例未发生DPN纳为非DPN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PN组与非DPN组在腰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下肢血管病变(PVD)、吸烟史、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载脂蛋白B、尿酸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DR、合并PVD、有吸烟史、有脑梗死病史、婚姻状况为未婚/离异/丧偶、FPG水平较高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患者中DPN的患病率较高,合并DR、PVD、吸烟史、脑梗死病史以及婚姻状况是DPN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重视DPN筛查并进行干预,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对T2DM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减少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神经生长因子与周期神经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概况及基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的作用,并对神经生 长因子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
周围神经病损引起慢性痛的形态学和生理功能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Z  Xie YK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2):120-124
周围神经受损后可导致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烧灼性痛等感觉障碍。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用于研究慢性神经病损性疼痛机制的两种动物模型进行综述,着重介绍神经开矿学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