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调查上海市杨浦区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所辖社区中随机选取5个社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每个社区选取100例T2DM患者进行调查,统计T2DM患者DPN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60%(498/500),其中DPN患者222例,DPN发生率为44.58%(222/498),纳为DPN组,276例未发生DPN纳为非DPN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PN组与非DPN组在腰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下肢血管病变(PVD)、吸烟史、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载脂蛋白B、尿酸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DR、合并PVD、有吸烟史、有脑梗死病史、婚姻状况为未婚/离异/丧偶、FPG水平较高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患者中DPN的患病率较高,合并DR、PVD、吸烟史、脑梗死病史以及婚姻状况是DPN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重视DPN筛查并进行干预,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对T2DM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减少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分析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苏州市6个社区符合纳排标准的539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情况,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生化指标,统计社区T2DM患者的DPN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DPN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实际回收531份,其中T2DM并发DPN者86例,根据是否并发DPN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DPN组(n=86)和无DPN组(n=445)。社区T2DM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平均得分率为(49.38±5.23)%,DPN组和无DPN组在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低 密 度 脂 蛋 白(LDL-C)、血 尿 素 氮(BUN)、血肌酐(Cr)、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AD)、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苏州市6个社区的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且T2DM并发DPN的概率较高,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均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有效降低T2DM并发DP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长,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日趋增多,我院应用降纤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硫辛酸(600mg)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口服度洛西汀(60mg),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前列地尔E1(PGE1)与营养补充剂甲钴胺(mecbl)联合我院自拟成药首乌保元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DP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09例DPN疼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B与C组),每组各10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静脉注射Me Cbl,给予A组患者静脉滴注PGE1治疗,B组患者在A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我院自拟中成药首乌保元颗粒(制首乌、黄精、女贞子、黄芪、淫羊藿、茯苓、枳壳、甘草、山茱萸)治疗,连续治疗3周。观察各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89.3%,明显高于A组和C组(分别为79.6%和55.3%;P0.05)。在治疗期间,三组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用前列地尔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东菱克栓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最常见而重要的慢性病变,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血糖,并辅以其它治疗。我们应用蛇毒酶制剂东菱克栓酶(DF5H)治疗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60例,男45例,女15例,均系我科1995年4月至1999年4月住院病人。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每个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对称性的四肢感觉异常、足背麻木和疼痛,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T2DM及DPN患者各4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DNF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BDNF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DPN组病程、FBG、HOMA-IR、BDNF分别为(12.16±5.84)年、(10.24±3.93)mmol/L、(3.75±2.02)、(3.43±0.94),T2DM组病程、FBG、HOMA-IR、BDNF分别为(7.43±5.29)年、(8.19±3.35)mmol/L、(2.69±1.84)、(4.91±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感觉阈值与BDNF表达水平相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DNF表达水平与HOMA-IR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DPN患者BDNF水平明显降低,其水平与感觉阈值、病程、HOMA-IR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辅助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8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循环水平、周围神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管袢形态、管袢流态、袢周状态以及周围神经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管袢形态、管袢流态、袢周状态以及周围神经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以及周围神经情况,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木丹颗粒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P2h BG及Hb Alc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参照TC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MCV、SCV均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SS评分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0例,分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组(联合治疗组),前列地尔组和丹红组,每组各50例。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丹红组86.00%(43/50)和前列地尔组88.00%(44/50)(P〈0.05);联合治疗组显效率为68.00%(34/50),高于丹红组60.00%(30/50)和前列地尔组60.00%(30/50);联合治疗组无效率为9.00%(3/50),低于丹红组14.00%(7/50)和前列地尔组12.00%(6/50)(P〈0.05);三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和SNC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丹红组和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和SNCV,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危害严重,而大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以致延误了早期诊断,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目前DPN的筛查方法众多,但尚无确定有效的筛查方法.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筛查,但目前国内很少应用.本文旨在探讨VPT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128 Hz音叉检测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和36例非糖尿病老年人(对照组)的VPT和音叉震动觉,与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DM组中有周围神经病症状18 人(45%),音叉震动觉减弱17例(42.5%),VPT异常21例(52.5%),NCV异常24例(60%).以NCV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VPT的敏感性79.2%,特异性87.5%.结论:VPT检查是一种特异、敏感、有效、简便的DPN早期筛查方法,能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适合常规的门诊筛查.VPT检测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能更方便、可靠地诊断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PN的疾病风险、早期干预、评价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诊断及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iabeticopticneuropathy,DON)的临床经验,为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糖尿病视神经痛变的发病特点,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病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口服或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肌苷片等营养视神经的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检查,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治疗,观察经综合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野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ll-giography,FFA)的特点等。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22例(29只眼),治愈10例(12只眼);好转7例(10只眼),总有效率为79.3%。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及时正确诊断、系统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扩大视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子中医信息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光子中医信息疗法联合药物组)、对照组(药物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甲钴胺口服,每次500μg,每日3次,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光子中医信息疗法,隔日照射1次,每周3次,6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神经症状体征进行评定,并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观察血糖变化情况,进行综合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中医症状改善、周围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光子中医信息疗法联合药物组相对于药物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周围神经症状及体征、神经的传导速度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优势,同时具有一定的辅助降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对白血病晚期患者改进护理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对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间异常的患者,通过gses表格内容,supph测评内容评估,在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改善传统护理方法,对每个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分别对待,使患者意识到需要接受挑战而坚持到底的毅力,使患者相信自身对疾病的可控感。结果:根据护理评价结果建立新措施体系,结果显示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自我效能总分与抑郁总分无明显线性相关;作出决策维度与躯体性障碍存在负相关性(r=-0.319,P〈0.05:);积极态度分别与抑郁总分(r=0.345,P〈0.05)、躯体性障碍(r=0.322,P〈0.05)存在正相关性。自我效能可改善白血病晚期患者生活质量,测评结果显示及专业医生的积极评价说明其具有可信度。结论:异常变化的micro RNA可能对高糖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EMT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喉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喉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时照组,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家庭干预。采用Terrell生活质量调查表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及实施干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对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喉癌术后病人实施针对性家庭干预,可以提高喉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化疗药物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多种化疗药物的共同而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CIPN模型是紫杉醇(PTX)腹腔注射建立的SD大鼠模型,但关于影响CIPN模型建立的相关因素却少有涉及.本实验拟考察影响PTX所致SD大鼠CIPN模型的影响因素,为筛选和研究防治CIPN药物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大鼠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给予PTX,采用测痛丝致痛行为学实验考察PTX对大鼠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后足表皮下神经纤维(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IENF)的形态及数目,电子显微镜检测坐骨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及数目.结果 隔日腹腔注射2 mg/kgPTX四次对SD大鼠的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给予PTX后,初始体重为200 g的大鼠在34 d的实验周期内未观察到机械性异常性疼痛,仅在第17天出现了一次机械性痛觉过敏;而初始体重为400 g的大鼠则在第17天表现出了机械性异常性疼痛,第8-26天表现出了机械性痛觉过敏,免疫荧光显示PTX处理组大鼠后足表皮下IENF断裂,IENF密度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可见空泡变性的异常线粒体的比例升高,PTX处理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外周神经病变.结论 初始体重400 g的SD大鼠对PTX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较敏感,适合作为PTX所致外周神经病变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改良SGAN评估法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6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评估,并对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均明显降低,并随营养状况的下降而降低。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提示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下食管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将5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n=28)和B组(n=28),A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术前和术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QLQ-C30生命质量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前食欲丧失项目的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后(P<0.05),其他子量表的评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食管癌患者手术前总体健康状况和食欲丧失项目的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后,疲倦和疼痛项目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后(P<0.05),其他子量表的评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患者的各子量表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及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以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的部分症状,但是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