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5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49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来源细胞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经历表型转化获得间充质样细胞表型的过程.研究表明,有多种信号分子参与EMT的发生,并在胚胎发育、器官损伤修复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作为Hippo信号通路的下游效应分子,被广泛报道参与EMT的进程,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起到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器官发育和修复等作用.最新研究表明,YAP活性的变化直接介导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能力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伴随着EMT的发生.因此,YAP蛋白跟EMT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关于YAP调控组织发育、器官纤维化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将阐明其与EMT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EMT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诊断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52.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2000,对小花草玉梅花器官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参与其花发育相关的基因。测序结果得到54 513 822个序列读取片段(reads),包含7 826 726 115bp的碱基序列信息。将测序数据进行序列组装后,获得43 767个单基因簇(unigenes),平均长度为926bp。转录物注释结果显示,28 130条unigenes有同源比对信息。在43 767条unigenes中检测到5 015个SSR位点,且SSR不同重复基序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G/CT,其次是AAG/CTT和ACC/GGT。通过转录因子分析,进一步筛选得到了12个与花发育紧密相关的MADS基因,分别为FUL1,FUL2,AP3-1,AP3-2,AP3-3,PI1,PI2,AG1,AG2,SEP1,SEP3和AGL6。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与小花草玉梅正常花相比,全白、绿白相间、五瓣变异、全绿变异花中的FUL1、SEP1,SEP3和AGL6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而12个基因在极端变异花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花的差异均不明显。定量结果经主成分分析显示,AGL6、SEP3、FUL1、PI2及SEP1的表达量均为小花草玉梅花形态建成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花草玉梅的基因信息,为后续研究其花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53.
张宏  金洁  王剑峰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7):1369-1374
很多微生物通过分泌生长素和生长素前体与植物建立了有益的关系并改变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此外,微生物分泌的其他代谢产物也能改变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路。因此,生长素和生长素信号通路在微生物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生长素合成、生长素信号和生长素极性运输3个方面总结了生长素在微生物调控植物根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微生物增加了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含量、增强了生长素的信号和调控P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如何调控植物生理和分子水平来适应微生物对其根系的改变,为进一步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4.
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4至7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的繁殖生态及子代性比进行了研究,发现栗斑腹鹀产首枚卵的时间为5月13日至6月12日,窝卵数平均为(5.1 ± 0.6)枚(4 ~ 6枚,n = 51),孵卵期平均为(11.5 ± 0.7)d(10 ~ 12 d,n = 19)。其中,2012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3巢,繁殖成功率为43.3%;2013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5巢,繁殖成功率为50.0%。栗斑腹鹀子代总体性比(雄性︰雌性)为(1.38 ± 1.03)︰1(0.25︰1 ~ 4.00︰1,n = 12),2012年和2013年的子代性比分别为(1.20 ± 1.08)︰1(1.50︰1 ~ 4.00︰1,n = 5)和(0.86 ± 0.65)︰1(0.25︰1 ~ 2.00︰1,n = 7),年际间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差异均不显著,P值分别为0.62(2012年)、0.44(2013年)与0.72(2012和2013年)。本研究对该地区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及提高栗斑腹鹀繁殖成功率和稳定其性比的措施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55.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视觉器官发育与生态习性及摄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条件下的褐菖鲉仔、稚鱼的视觉器官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卵胎生鱼类,其视觉器官的分化速度较一般鱼类快,从母体产出时,仔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和原始晶状体已形成;1日龄仔鱼的视网膜分化为6层,晶状体出现纤维化,直径约72 μm,仔鱼开始具有一定趋光性;2日龄仔鱼视网膜分化完成,可见10层结构,巩膜出现,与仔鱼开口摄食相适应,游泳能力增强;5 ~ 7日龄晶状体直径达99 μm,晶状囊形成;17日龄,仔鱼角膜结构分化完成,脉络膜趋于完善;37日龄稚鱼的视觉器官各部分已经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956.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睛是由起源于不同胚层的几个部分经过一系列的诱导作用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协调作用形成的复杂而又具有精确功能的器官。在眼睛的形成发育过程中,许多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的调控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关注眼睛发育过程与骨形成蛋白(BMP)信号通路的关系,BMP信号的激活能够诱导晶状体的再生和CLT(角膜到晶状体的分化转移)进程,维持睫状体的功能,促进视网膜的发生,影响巩膜的重塑和泪腺的发育。很多眼部疾病的发生与BMP信号通路的调节紊乱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BMP信号通路作为一个潜在的药物靶点来探究治疗眼部疾病的方法。本文就BMP信号通路对眼睛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57.
珠芽是弥勒魔芋的一种重要营养繁殖器官。以弥勒魔芋为材料,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解剖学研究,揭示了弥勒魔芋珠芽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结果显示:弥勒魔芋珠芽生长于植株叶柄分叉以及裂叶分叉处,由主干茎或主干叶柄表皮下的薄壁细胞重新获得分裂能力后分化而来。珠芽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珠芽原基启动形成期,珠芽膨大期和珠芽成熟期。珠芽的生长终止于植株衰老倒伏。研究表明,弥勒魔芋的珠芽生长位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常见植物,珠芽繁殖是魔芋适应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8.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粘虫田间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本文对漯河、洛阳、潢川和原阳的1代或2代粘虫田间种群进行了室内饲养,并对幼虫存活,被寄生情况和繁殖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东方粘虫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3.73±4.13)d和(23.04±6.89)d,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产卵历期分别为(6.30±0.33)d和(6.69±2.46)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631.0±66.83)粒。劳氏粘虫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3.17±2.70)d和(13.52±3.62)d,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产卵历期分别为(4.03±0.22)d和(8.28±2.71)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912.9±72.82)粒。潢川地区东方粘虫中线虫的寄生率最高(26.0%),漯河地区2代粘虫寄生蜂的寄生率最高(77.5%)。【结论】河南省内发生危害的粘虫主要为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不同地区不同世代东方粘虫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幼虫中线虫和寄生蜂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在雄蛾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平均产卵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9.
描述了似血矛线虫的体外发育过程。在22-32℃下,从产生卵发育到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幼虫的时间分别是16h、31h、2.5-3.5h。  相似文献   
960.
Yan蜓日活动节律,食性及繁殖特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蜓白天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8:00-12:00,第二个出现在16:00-18:00。雨天Yan蜓基本不活动,Yan蜓属肉食性种类其食谱包括民有在其栖息地分布的陆地无脊椎动物。Yan蜓胃内容物中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娄一百分比与栖息地陆生无脊椎动物不同种类数量百分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Yan蜓的食物组成依赖于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