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41.
Alcaligeneseutrophus进行高密度培养 ,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 ,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 3-羟基丁酸和 3 羟基戊酸共聚物 [P(3HB-co-3HV) ]的生产强度。实验中选择使用限氮的方法积累P(3HB-co-3HV) ,分别采用丙酸和戊酸为 3HV前体 ,对摇瓶种子生长状态 ,停氮时机对菌体生产P(3HB-co-3HV)的影响以及补酸 (3HV前体 )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 6.6L罐中 ,以葡萄糖为碳源 ,以丙酸为 3HV前体培养 5 0h ,细胞干重 ,PHA产量 ,PHA含量分别达到 149.9g L ,12.49g L ,83.3% (其中 3HV组分占PHA的 12 4mol% ) ,生产强度达到 2.50 (g·h-1·L-1) ;以戊酸为3HV前体培养 45h ,细胞干重 ,PHA产量 ,PHA含量分别达到 16.02g L、119 0g L、74.2 % (其中 3HV组分占PHA的17.7mol% ) ,生产强度达到 2.64(g·h-1·L-1)  相似文献   
142.
对Alcaligenes eutrophus进行高密度培养,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3-羟基丁酸和3-羟基戊酸共聚物[P(3HB-co-3HV)]的生产强度。实验中选择使用限氮的方法积累P(3HB-co-3HV),分别采用丙酸和戊酸为3HV前体,对摇瓶种子生长状态,停氮时机对菌体生产P(3HB-co-3HV)的影响以及补酸(3HV前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在6.6L罐中,以葡萄糖为碳源,以丙酸为3HV前体培养50h,细胞干重,PHA产量,PHA含量分别达到149.9g/L,149.9g/L,83.3%(其中3HV组分占PHA的12.4mol%),生产强度达到2.50(g.h^-1.L^-1);以戊酸为3HV前体培养45h,细胞干重,PHA产量,PHA含量分别达到160.2g/L,119.0g/L,74.2%(其中3HV组分占PHA的17.7mol%)生产强度达到2.64(g.h^-1.L^-1)。  相似文献   
143.
植物逆境胁迫耐受性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需要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植物逆境胁迫耐受性的复杂机制进行整合性研究.植物逆境胁迫耐受性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可概括为:利用胁迫特异性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及cDNA微阵列(或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与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然后利用反向遗传学等技术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正向遗传学等技术对基因及基因产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植物对胁迫(渗透、干旱、极端温度)响应的复杂机制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为更加高效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4.
刘冬晖 《生物磁学》2003,3(4):J001-J001
  相似文献   
145.
146.
相邻的反向重复DNA片段有形成单链内二级结构的倾向,属于一种测序困难的DNA模板。解决RNAi载体插入的反向重复片段的测序问题,为该类载体正确性的测序验证奠定基础。采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表达小麦TaATG2串联反向重复片段的RNAi载体,设计2种策略对经菌落PCR初步鉴定的载体进行测序验证:一种是以完整的载体质粒为模板进行测序;另一种是先对载体进行酶切处理,切除反向重复片段中的一个后对保留另一个片段的线性载体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第一种测序策略受到串联反向重复片段形成的单链内部二级结构的影响,测序信号在反向重复片段处出现衰减或乱峰,无法读取序列。第二种测序策略排除了2个反向重复片段之间的干扰,保留在载体上的片段测序信号清晰,序列准确。采用酶切切除一个片段后进行测序的方法,经过2次酶切和2次测序可以有效地对载体上的2个反向重复片段分别进行序列测定,进而确认构建载体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7.
强度石漠化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浒  金道超  陈航  王鹏举  周政  林丹丹 《生态学报》2018,38(19):7045-7056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差异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可籍以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2014年1月、4月、8月和10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顶坛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区域的"花椒"、"金银花"、"花椒+金银花"3种植被修复生境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螨类1372头,隶属3目55科89属。采用类群(属)数、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均匀性指数(J)、相似性指数(CN)、捕食性螨类成熟度指数(MI)和甲螨MGP类群等参数对土壤螨类群落差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花椒林拥有较丰富的螨类属,金银花林拥有较高的的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不同模式下的科、属类群组成呈现差异;属数、个体数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花椒林的螨类属数、金银花林的螨类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呈现一定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大多存在季节差异;捕食性革螨以r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M型。研究表明,强度石漠化在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生物生态类群存在差异,土壤生态系统仍处于修复之中,其中螨类优势属、具有典型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的螨类类群对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地膜覆盖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旱作雨养条件下的春玉米为试验对象,在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和施氮量对农田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地膜覆盖与增加施氮量都会影响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地膜覆盖条件下(FM),不同施氮量的春玉米产量为1643~16699 kg·hm-2,净温室效应(CO_2当量,下同)为595~4376 kg·hm-2·a-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213~358 kg·t-1;无覆膜条件下(UM),不同施氮量的春玉米产量为956~8821 kg·hm-2,净温室效应为342~4004 kg·hm-2·a-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204~520 kg·t-1.研究表明,对于旱作春玉米农田系统,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作物产量,地膜覆盖下施氮250 kg·hm-2可以实现高产与降低环境代价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9.
为了探讨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对有氧代谢中枢机制不同的适应性影响以及在耐力训练中是否存在最适宜于发展心脏结构、功能的强度,本文设计了26、30、、36、42m/min的训练强度,对大鼠进行16周的耐力训练,并对心室肌细胞及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显微图象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42m/min的强度训练后,线粒体内膜和嵴发展最好,毛细血管的数目也增加最多,毛细血管腔的增大最明显,心肌细胞最大氧弥散距离缩短最显著,说明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的超微结构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并且适宜的大强度训练对心肌的发展最有效  相似文献   
150.
用激光散射技术结合浊点法测定了加有不同离子强度的四种三价稀土盐(LaCl3,CeCl3,La(NO3)3,Ce(NO3)3)的C8-卵磷脂溶液的液-液相分离曲线,从中得出了相分离临界温度(Tc)和临界浓度(Xc)随盐类型和盐离子强度变化曲线。发现各种三价盐都使Tc和Xc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先降低,然后再使之升高。其变化也遵循我们导出的式子:TC=TC0+A1I12-A2I所描述的规律。各种正、负离子对Tc和Xc的相对作用程度分别为:Ce3+>La3+;NO3->Cl-。用液-液相分离曲线的实验数据,根据吉布斯自由能模型,还计算了胶团的作用因子C和形成因子Δμ.借助这两个表象参数,利用加盐表面活性物胶团溶液的唯象理论,从理论上算出了各两相共存曲线,其结果与实验值的吻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