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5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低温萌动温度和高温孵化温度变化条件下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卵的孵化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的影响,为温度影响昆虫卵孵化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在低温萌动温度(4℃和7℃)和高温孵化温度(25℃和29.5℃)下观察记录家蟋蟀卵孵化的个体数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温度变化对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萌动温度显著影响家蟋蟀卵的孵化率,而高温孵化温度对家蟋蟀卵的孵化率则无显著作用,但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孵化时间内,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达到最大孵化率的时间不同。说明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是家蟋蟀卵孵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家蟋蟀人工饲养的较有利的温度条件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2.
周金成  何玥  赵倩  董辉 《昆虫学报》2021,64(1):80-89
【目的】明确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品种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中的寄生及发育表现,为以柞蚕卵为替代寄主更好地规模化繁育赤眼蜂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在6个品种柞蚕卵[抗大(KD)、大四(DS)、高新(GX)、988(NEE)、青大(QD)和特大(TD)]上的寄生率、子代蜂窝蜂数(单窝羽化子代蜂数)和子代蜂雌性比等生物学指标,以及6个品种柞蚕卵的质量指标(单卵湿重、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揭示柞蚕卵质量指标与赤眼蜂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NEE品种柞蚕卵育出的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显著大于除KD和QD品种以外的其他柞蚕品种卵育出的两性品系子代蜂。柞蚕品种对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子代蜂窝蜂数和子代蜂雌性比均无显著影响。在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中,KD品种柞蚕卵育出的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窝蜂数最多,显著高于NEE和QD品种育出的子代蜂窝蜂数,但与DS, GX和TD品种育出的子代蜂窝蜂数相比无显著差异。柞蚕品种对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个体大小均无显著影响。TD品种柞蚕卵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GX品种以外的柞蚕品种。KD品种柞蚕卵的总糖含量和QD品种柞蚕卵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余柞蚕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柞蚕卵蛋白质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均与柞蚕卵总糖含量呈负相关;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大小和柞蚕卵甘油三酯含量与单卵湿重呈负相关;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和柞蚕卵甘油三酯含量与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窝蜂数、柞蚕卵总糖含量和单卵湿重呈负相关;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大小和柞蚕卵总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适宜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赤眼蜂繁育的柞蚕卵品种,初步明确了卵内主要营养指标与子代蜂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利用柞蚕卵更好地规模化繁育松毛虫赤眼蜂提供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3.
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毒腺外组织甚至卵粒中也存在毒性成分。研究毒腺外的毒素不但可以加深对蜘蛛毒素的了解,而且可以发现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毒素分子。为了探究间斑寇蛛卵粒中低丰度表达的蛋白质类毒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间斑寇蛛卵粒转录组中挖掘出一条编码多肽毒素的基因序列,利用基于3′-RACE和巢式PCR的策略成功克隆并异源表达了该基因。表达的多肽毒素命名为间斑寇蛛卵粒毒素-Ⅵ(Latroeggtoxin-Ⅵ,LETX-Ⅵ)。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表明,LETX-Ⅵ能抑制ND7/23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电流和促进PC12细胞多巴胺的释放,但对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和真菌不显示明显的毒性,说明LETX-Ⅵ是一种哺乳动物特异的神经毒素,在神经生物学研究工具试剂和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通过控制大鲵仿生态繁育池进水量模拟旅游干扰下的水质溶解氧特征,采用红外数字监控系统研究大鲵繁殖行为(产卵与护卵)及繁殖力(相对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特点,分析它们与水质的关系,探讨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繁殖行为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旅游干扰下大鲵的产卵行为与繁殖力未受到显著影响,但雄鲵护卵行为中的扇尾与搅动时间显著延长,以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满足大鲵胚胎发育需求;此外,旅游干扰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显著延长,但孵化率未受到显著影响。雄鲵护卵行为变化与受精卵孵化时间延长可能是大鲵对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的一种主动响应。  相似文献   
55.
肉牛的性成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节,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讨HPO轴繁殖相关基因和调控机制,采用高通量转录组RNA-seq技术,研究了成年安格斯牛(30个月大)的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结果表明,HPO共有18 179个基因在GO(基因本体论)中注释,37 158个基因在KEGG(京都基因百科全书和基因组)中注释,36 645个基因在KOG(KEGG同源数据库)中注释.GO分析表明,HPO富集了8种生殖相关功能,主要是受精、单个组织生殖过程、子宫胚胎发育和雌激素反应.KEGG分析发现,HPO富集300条信号通路(SP),主要是癌症SP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SP.与生殖有关的SPs共有16条,主要是Notch SP、神经营养素SP、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TOR)S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F)SP.为今后肉牛繁殖性能的提高、分子育种和同行参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戴蓬博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21,40(4):936-964
苹果为我国主要栽培水果,苹果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病原菌物是苹果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对我国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国际上病原菌物为苹果主要病原类型,其数量占苹果病原物的93.4%。我国植物病理学家和菌物学家对苹果病害的病原学进行了长期研究,描述与记载了大量国外已报道的病原真菌和病原卵菌,也描述了一些国外尚未记载的病原菌。随着菌物分类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及菌物命名规则变化等,许多病害的病原名称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名称的使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影响了苹果病害相关知识的交流。本文汇总了我国已经描述的苹果菌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其中病原真菌149种,病原卵菌6种,病原菌物占苹果病原物种类的90.6%。依据最新分类系统、菌物命名法规和汉语名称规则,对相关病原菌物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称以及病害汉语名称等进行了整理和修订。该项工作有利于相关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植保工作者、园艺工作者、管理人员及基层推广工作者对苹果病原菌物名称的检索和规范使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等。  相似文献   
57.
食品级惰性粉对三种储藏物害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粉剂药膜法,一种食品级惰性粉——4号粉相应剂量处理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Linnaeus)的卵和1龄幼虫,赤拟谷盗、锯谷盗、烟草甲的卵平均孵化率均在97%以上,处理后卵孵化的1龄幼虫平均死亡率均在96%以上;处理3种害虫的1龄幼虫其平均死亡率均在99%以上。结果表明食品级惰性粉对3种试虫卵的孵化率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其1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混粮法应用正交试验研究发现,惰性粉剂量和小麦含水量对赤拟谷盗F1代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当小麦处于安全水分时(含水量12%14%),10014%),100150 mg/kg 4号粉能有效防治赤拟谷盗F1代。  相似文献   
58.
鱼类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潜力是决定鱼类的繁殖补充及制定种群评估生物学假设的关键机制,由此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对评估分批繁殖鱼类的繁殖潜力就十分必要.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的研究均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30年中,评估分批繁殖力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水化卵法,而繁殖频率使用最多的方法是产后滤泡法.这两种方法虽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无可否认是现在最为实用和成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检视了3类不同生殖方式的7种蜚蠊雌虫标本,描记了卵生A型、卵生B型和卵胎生A型的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外部形态特征.研究发现蜚蠊不同生殖方式的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和卵荚形态上差异明显,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与卵荚形态和生殖方式均互呈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0.
夏诗洋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报》2013,33(4):1118-1125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 d;幼虫历期约7 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卵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