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能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结果表明,HN01DL在根盒.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前者在第1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8.65log cfu·g^-1),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且于第1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6.88log cfu·g^-1).HN01DL在大豆播种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7.05log cfu·g^-1),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至第1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在第33d时又开始回升.至播种后第46d时HN0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16cm处的根段部位.HN0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16.3个)及发光比例(68.8%)最高,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发光根瘤比例沿A-E区段逐渐下降,在E区段未检测到发光根瘤.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未来降水减少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沙棘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特设计平均降雨水平、偏旱、干旱和极端干旱4种不同的水分梯度处理,开展人工水分梯度实验.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水分梯度显著影响土壤的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微生境因子,并显著影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气体交换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和叶片水势特征.适度的水分胁迫(干旱环境)能够提高沙棘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却降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各种生理生态指标表明,4种水分处理的沙棘幼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的影响,极端干旱环境中沙棘幼苗的内在生理调节机制出现紊乱,皇甫川流域沙棘不适宜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83.
镇江内江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日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5月,选择镇江内江湿地具有代表性的裸地、虉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别代表植被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气温、土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研究其植物群落小气候的日动态.结果表明,随演替由裸地到虉草群落到芦苇群落进行,群落内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减小.其中,日均光照强度由1 204.7 μmol·m-2·s-1降至141.28 μmol·m-2·s-1,日均变幅由1 126μmol·m-2·s-1降至265 μmol·m-2·s-1;日均气温由32.2 ℃降至24.9 ℃,日均变幅由12.75 ℃降至4.8 ℃;日均土温由21.83 ℃降至19.47 ℃,日均变幅由4.5 ℃降至2.1 ℃.群落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由58.95%增至87.3%),变幅减小(由29.75%降至5.15%).生境具有早期的开放性和后期的封闭性,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环境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各群落内的光强、气温、湿度及土温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但不同演替阶段各因子间相关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84.
中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ubsp. sinensis Rousi)属胡颓子科,产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是一种优良的固砂植物。沙棘的果实含多种维生素,是颇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饮料资源。沙棘属(Hippophae)全世界共4种,细胞学资料仅限于沙棘原亚种(H.Thamnoides ssp.Thamnoides)[2,4-8,8-9]。本文首次纸道了中华沙棘的染色体数目,并进行了核型分析,旨在为开发利用我国沙棘资源,探讨沙棘属的起源与进化,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85.
从成熟的沙棘果皮中筛选得到9株酵母茵,通过产气性能、产酒精能力和发酵力测试试验及对发酵所得的沙棘果酒的感官评价,选出R1为最佳的沙棘果酒酿酒用茵株.该茵株适合在酸度较高的沙棘果汁中进行正常的酒精发酵,起酵快、发酵能力强,发酵所得沙棘果酒品质优,而且酒体澄清透明、色泽红润,具有沙棘果酒的典型风味,适用于果酒生产以及下一步...  相似文献   
86.
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裴斌  张光灿  张淑勇  吴芹  徐志强  徐萍 《生态学报》2013,33(5):1386-1396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通过测定3年生沙棘苗木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的变化过程、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38.9%-70.5%范围内,随干旱胁迫加重,沙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明显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著上升,即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造成的;当RWC<38.9%时,干旱胁迫继续加剧,Pn和Ls都降低,而Ci显著上升,即Pn下降的主要原因已经转变为非气孔因素的限制.(2)土壤适度水分胁迫能够提高沙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维持沙棘Pn和WUE处于较高水平的RWC范围为58.6%-82.9%和48.3%-70.5%.(3)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WC在38.9%-70.5%的范围内,热耗散是沙棘重要光保护机制;RWC<38.9%时,PSⅡ受到损伤,电子传递受阻.(4)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出逐级递增趋势;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对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有诱导作用;而土壤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细胞膜遭到破坏.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沙棘叶片可以通过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而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PSⅡ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光合作用发生非气孔限制的主要原因.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生长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在RWC为38.9%,维持沙棘具有较高WUE和Pn的土壤水分阈值为RWC在58.6%-70.5%之间.  相似文献   
87.
周璇  贾志鹏  王娟  杜梅娜  苏雪 《广西植物》2020,40(11):1595-1601
该文以青藏高原特有木本植物肋果沙棘为材料,在62 μW·cm-2的UV-B辐射强度下,分别测定处理了0~6 d幼苗叶片的氧化损伤程度、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和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探究肋果沙棘对UV-B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UV-B辐射时间的增加,肋果沙棘幼苗过氧化氢含量(H2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显著增加; 抗氧化系统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 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 总黄酮含量随辐射时间的积累显著增加,作为非酶抗氧化物质的总黄酮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的清除率与其含量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结果表明,肋果沙棘幼苗在抵御该辐射产生的氧化损伤中,通过提高CAT活性及增加总黄酮含量来抵御辐射造成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实地踏查,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富县天然沙棘林区,设置10个10 m×1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不同生境和年龄阶段的沙棘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讨沙棘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特征.结果显示:(1)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聚集型,在6.25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天然条件下,种群聚集强度最大的取样尺度,是其种群更新的最佳面积.(2)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总是大于阳坡.(3)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在幼、老龄期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为25.00 m2,中龄期为6.25 m2、25.00 m2.研究表明,天然沙棘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生长阶段以及生境条件关系密切,在保护与利用中应针对不同生境的差异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特性进行适度人为干扰,促进种群的生长、更新和群落发育.  相似文献   
89.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产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华西蟾蜍的核型及Ag-NORs位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蟾蜍与大部分蟾蜍相同:2n=22,NF=44,为6+5核型模式.核型为20M+2SM,次缢痕较为明显,位于第6对染色体(其中的一条)长臂末端,NORs位于次缢痕位置即6qter.通过与我国中华蟾蜍种组的核型及Ag-NORs位点等细胞学信息比较分析,不支持卧龙自然保护区卧龙蟾蜍和沙湾蟾蜍为有效种,其可能是华西蟾蜍的次级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