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砒砂岩区沙棘根系的生境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种植在内蒙古砒砂岩区3年生中国沙棘根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沙棘根系分形参数、根长、根数、根系质量、根冠比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对砒砂岩区沙棘根系构型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坡度,坡位对沙棘根系构型影响最小.砒砂岩区沙棘适宜种植在土壤含水率为8%左右的坡腰或坡底,坡腰坡度以30°~35°为宜.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沙棘根冠比逐渐减小,随坡度的增加根冠比先增大后减小,随坡位的上升根冠比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沙棘在干旱贫瘠的坡腰具有根系发达、根冠比高的特征,符合固土护坡树种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相似文献   
62.
杂交带是研究物种形成及进化的天然实验室。为探究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三种沙棘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该研究在光照充足的7月中旬分别测定了该区域三种沙棘雌、雄株的光合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同种沙棘雌、雄株间光合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沙棘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空气温度(Ta)相对较高的10:00和14:00,最高达到(19.53±5.35)μmol·m~(-2)·s~(-1);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和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sp. neurocarpa) Pn日变化均呈近双峰曲线,在PAR和Ta相对较低的8:00和16:00有较高的值,最高值分别为(13.43±3.43)和(15.27±2.43)μmol·m~(-2)·s~(-1)。(2)三种沙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Pn的日变化规律一致,但中国沙棘具有最高的WUE,达到(6.72±0.95)μmol·mmol~(-1),棱果沙棘和肋果沙棘的WUE日变化最高分别为(4.03±1.08)和(4.93±0.86)μmol·mmol~(-1)。(3)三种沙棘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其中Gs均在10:00后一致下降,在12:00左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孔关闭现象,这是其发生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之一。杂交带三种沙棘光合特性日变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沙棘和其他两种沙棘之间,而杂交种棱果沙棘与亲本种肋果沙棘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Pn与WUE可能受到了Ta、PAR和空气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10扩增得到1个约为1030 bp的与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棱果沙棘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棱果沙棘的性别研究提供分子依据。进一步利用该雌性特异位点设计出更加稳定的SCAR标记,可望用于棱果沙棘的早期性别的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6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沙棘属(Hippophae Linn.)6种6亚种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棘属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等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种及种下类群的分类、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种皮微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拟脑纹状纹饰、线纹-穴状纹饰、近平滑-细疣状纹饰、浅穴-疣状纹饰.从内果皮和种皮结合程度及种皮表面光泽一致性等方面可明显地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二者紧密结合与分离两种情况,基本支持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有皮组和无皮组两大类群的观点,但观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65.
青海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海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用超声提取作为沙棘总黄酮的制备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作为沙棘总黄酮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沙棘根、茎和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12、11.37和95.87 mg/g,叶中总黄酮含量远高于根和茎。与其他植物和其它地区沙棘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相比,青海沙棘叶片中总黄酮含量都较高,因此青海沙棘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的克隆可塑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建平  宋利霞 《生态学报》2006,26(12):4019-4026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67.
沙棘木蠹蛾蛹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 , Fang et Chen)是近几年在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该虫约4a完成1代,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a)的根部和干部,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化蛹.为了解种群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控制其危害,应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约90%的蛹在6月初到7月末之间羽化,而7月份羽化的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之多.在调查样地中,雌雄蛹的比例基本为1:1.每株沙棘树周围,蛹的数量为0~4个,有蛹株率仅为24.3%.蛹在距离根基部周围1.3m的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分布区间内蛹的数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90%的蛹分布在距根基部1m的范围内.沙棘木蠹蛾蛹的种群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状态,空间依赖范围大小为11.1m,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为90.7%,呈现较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在整个区域内有很多聚集点.对不同样方大小的变异曲线图进行比较得知:样方边长分别为5、6、7m时,变程、空间局部连续性强度和基台值的变化幅度均很小,几乎相等,而样方边长为5m时的决定系数较大,此样方为最适样方大小.  相似文献   
68.
利用RFLP分子标记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内蒙古东、西部8个地点采集的24个沙棘根瘤样品进行沙棘共生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样品nifD-nifK基因间隔区(IGS)扩增片段的大小约1 100bp;不同样品的酶切图谱有明显差异;有些样品产生复合RFLP型,揭示在自然状态下不同基因型的Frankia菌株可共同侵染同一沙棘寄主。聚类分析显示,来源于相同地点和不同地点的根瘤样品内的Frankia菌株间均有遗传多样性;没有发现Frankia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与采样地点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沙棘籽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与酚类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卵磷脂脂质体体系比较了沙棘籽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浓度为250μg/mL时,提取物对共轭二烯氢过氧化物的抑制率为0~90.1%,对丙二醛的抑制率为0~88.6%。70%丙酮提取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各提取物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为原花色素,抗氧化活性与原花色素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
性诱剂在沙棘木蠹蛾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诱剂在全国7个省9个地区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Chen进行连续3年的野外监测和控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具有较好的野外监测和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26.6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45.9头/d,诱捕器之间的最佳设置距离为120 m,诱捕效率达50%以上。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已成为沙棘木蠹蛾控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