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9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本文综合应用超薄切片、样品倾斜观察、连续切片叠加重组等技术,研究了甜菊叶片及其组培细胞微体晶体的立体结构,以及晶体立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甜菊微体晶体为立方体形的晶格结构,推测是由过氧化氢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纵横交错排列而成规则的岩盐结构型立方体.此构型与细胞内活跃的糖代谢活动及甜菊糖苷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2.
兔出血症病毒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无锡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A_2R-3毒株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孚尔根染色、二苯胺反应和核酸酶解实验证实病毒核酸为DNA类型。吖啶橙染色、甲醛反应、核酸酶S_1消化和核酸热变性实验表明病毒核酸为单链型。核酸电泳呈单一组分。电境观察显示核酸分子链呈线状,平均长度约为2.15μ。计算分子量约为2.1—2.5×10~6d。核酸碱基组盛为A25.34、T29.37、G23.85、C21.43、(G C)克分子百分比值为45.28。结合以前的报道、我们认为:兔出血症病毒可以归类于细小病毒科。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白血病融合基因亲嗜性病毒整合位点1(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1,EVI1)的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骨刺患儿9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83例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两组入选者的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PCR方法检测两组入选者EVI1的多态性情况,调查一般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VI1 rs17561基因共有CC、CA、AA三种基因型,两组入选者的EVI1 rs17561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入选者EVI1 rs17561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EVI1 rs17561基因CC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 75.9%, P0.05),研究组的等位基因C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vs. 80.7%, P0.05)。在90例骨刺患儿中,6例患儿确诊为白血病,检出率为6.7%,均为CC基因型。研究组患儿EVI1 rs17561基因的CC基因型与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融合基因EVI1多态性比较常见,多表现为rs17561CC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显著相关,其中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层、诊断分型为影响EVI1rs17561CC基因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阿片样物质受体(μ1 opioid receptor,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癌痛患者镇痛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患者阿片耐受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患者血液指标,检测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360例患者中,阿片耐受78例(耐受组),耐受率为21.7%;耐受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最大直径等与非耐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M1(A118G)基因共有AA、AG、GG三种基因型,两组人群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两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耐受组的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等位基因G频率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耐受组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显著高于非耐受组的2.8%(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与阿片耐受、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都呈现相关性(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肺癌癌痛患者在镇痛中存在阿片耐受情况,与患者的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治疗不良反应显著相关,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5.
56.
细根(直径≤2 mm)功能性状及垂直分布格局是反映植物对土壤资源吸收策略和影响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本研究以岷江上游4个人工林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tabuliformis)为对象,调查不同海拔树木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分布与构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有更大的根长密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直径反之;4个树种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地段均显著大于较低海拔,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无显著的海拔差异,随土层加深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针阔树种间的细根构型差异显著,但不受海拔差异的影响,阔叶树的细根分支强度与一级根数量显著大于针叶树种;一级根数和根尖密度与比根长以及分根比与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分叉与几个细根功能参数均呈负相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总生长量明显减少,但细根资源利用效率和策略不变;5个细根功能性状的垂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且受树种特性影响显著,细根分支构型对其垂直分布及资源获取策略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HC-DOA基因是MHCⅡ类的非经典基因,其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豚鹿Axis porcinus是我国极度濒危的动物。本研究以成都动物园圈养的38头豚鹿为研究对象,提取豚鹿血液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到豚鹿MHC-DOA序列;同时利用PCR方法扩增38头豚鹿的MHC-DOA基因外显子2基因并测序,再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豚鹿MHC-DOA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豚鹿MHC-DOA基因与东欧马鹿Cervus elaphus hippelaphus的同源性最高(98.4%);38头豚鹿的MHC-DOA外显子2共有10种单倍型,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MHC-DOA外显子2部分序列中发生了核苷酸的缺失和插入,进而引起DOA蛋白序列发生改变。豚鹿MHC-DOA多态性的研究对豚鹿种群遗传结构调查、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进化特征。【结果】本研究新测定的11个榕小蜂物种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2 768~17 060 bp,AT含量均大于80%,除了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 tridentata外,其余物种的AT偏斜为负,GC偏斜为正。榕小蜂线粒体基因重排事件很丰富,并且重排情况可能会对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ω值均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此外与非传粉榕小蜂相比,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还具有更丰富的基因重排、更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更高的氨基酸替换率。【结论】传粉榕小蜂比非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更快,这可能与两个群体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进化史有关。  相似文献   
59.
地下水位对黄河三角洲柽柳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丽  董波涛  孙佳  赵西梅  吴春红  夏江宝 《生态学报》2021,41(10):3794-3804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柽柳根系生长特征对地下水位的响应规律,明确柽柳生长适宜的地下水位,在咸水矿化度(6 g/L)下,模拟设置0、0.3、0.6、0.9、1.2、1.5、1.8 m共7个地下水位。测定分析栽植柽柳土柱的水盐参数与根系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咸水矿化度下,地下水位可显著影响土壤水盐变化,从而影响柽柳根系的生长。随地下水位的降低,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显著降低。在高水位(≤0.6 m)下,柽柳根系生长受水盐胁迫影响显著,柽柳根长、根径、侧根数、总生物量、侧根生物量、根系连接长度均较低,拓扑结构呈叉状分支;中水位(0.9 m)时,土壤水盐条件适宜,柽柳侧根数、根径、二级侧根和毛细根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拓扑结构由叉状分支向鱼尾形分支过渡;低水位(≥1.2 m)下,土壤水盐含量低,柽柳根系总生物量、主根生物量、一级侧根生物量和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在1.2 m水位达到最大值后降低,拓扑结构呈鱼尾形分支。柽柳根系生长与地下水位密切相关,柽柳通过改变根系生长和调整构型来适应不同土壤水盐和地下水位条件。高水位(≤0.6 m)下柽柳以降低根系生长深度,增加分叉,调配各组织器官的生物量来适应水盐胁迫;中水位0.9 m下土壤水盐条件最适宜柽柳生长;低水位(≥1.2 m)下柽柳主要受土壤干旱胁迫而使根系向下生长,增加根系连接长度,以此扩大资源获取效率。柽柳根系生长及根系构型对咸水矿化度下不同地下水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讨中国人群胎盘组织中ABC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常分娩的200例中国汉族妇女的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剪取母体侧胎盘组织,用于DNA、RNA和蛋白质的提取.通过测序确定ABCB1基因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组织中P-g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对ABCB1基因多态性与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之间P-g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13,0.219,P>0.05;F=0.132,0.086,P>0.05;F=1.617,0.794,P>0.05).本研究表明ABCB1 rs1045642、rs1128503及rs203258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胎盘组织P-g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