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6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逆行溃变(Kohnstamm,1902;Yagita,et al.,1909;Torvik,1957)局部电刺激中枢(Chatfield,1942;Magoun et al.,1942;Wang,1943)等方法进行唾液中枢的定位,所得到结果很不一致。近年Satomi(1979)等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浸泡猫中间一面神经或鼓索神经,观察了脑干中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但用HRP直接浸泡支配猫颌下腺的神经分支尚未见报道。此外,只见到关于鼓索神经纤维类别和数量的分析的光学显微镜研究(Foley,1945),用光镜和电镜相结合分析颌下腺神经支中的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我国菊科植物上寄生的5种单轴霉。其中采自云南的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r.)上的云南单轴霉(Plasmopara yunnanensis sp. Nov.)为一新种。 稀莶单轴霉 (Plasmoparu siegesbeckiac comb.Nov.)和蜡菊单轴霉(Plasmopara helichrysi comb.nov.)为二 个新组合。对新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新组合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用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814(Gm~r,Km~r)和链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griseus No. 45(Sm~r,Lm~r)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以抗性为选择标记,选出了融合体。其融合频率在10~(-3)—10~(-4)之间。在电镜条件下,观察了原生质体融合的详细过程,测定了融合体的产抗生素能力,其中一株融合体F106的抗生素产量比亲本菌株814高58%。用羧甲基纤维素薄层对发酵液层析表明,有一个融合体的发酵液比亲本菌株814多一个组份,但没有测出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单囊壳属Sphaerotheca的一新种:乌蔹莓单囊壳Sphaerotheca cayratiae Z.Q.Yuan et A.Q.Wang sp.nov.。新种寄生于葡萄科Vitaceae植物角花乌蔹莓Cayratia corniculata(Benth.)Gagnep上,为单囊壳属的寄主科世界新记录。文中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并讨论了新种与本属内相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谷粹芝   《广西植物》1989,(4):285-288
<正> 灌木,高约2米。小枝微弯曲,黑褐色,无毛。冬芽长卵圆形。叶片呈不等的五角形,长7—13匣米,宽8—1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有不等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散生硬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短柔毛,主脉和侧脉均突起;叶柄长5—9.5厘米,近无毛。总状花序,下垂,花梗长3—4毫米,和总花梗均被短柔毛,常混生星状毛。果实长圆形,红色,直径约6毫米;萼片宿存,反折,近无毛。  相似文献   
16.
单种群生长的广义Logistic模型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描述单种群生长的一般Logistic模型其中r>0为种群的内禀生长率,K>0为环境容纳量。它通常被称为Verhulst-Pearl模型,其基本特征是描述了种群的S型生长(如图1),当种群的初始值x_o相似文献   
17.
徐芸  薛京伦 《遗传学报》1990,17(6):469-475
本文从构建杂种细胞14-7-1的基因组文库出发,用种特异的探针分离出含有人体基因组顺序的重组子,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13个克隆,得到8个单拷贝顺序。通过与已建立的杂种细胞克隆分布板杂交以及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方法,将1个单拷贝顺序FD11-1定位在11p11-q11上。由于已经报道在11号染色体上具有3个连锁群,它们分别位于11p15、11p13和11q13上,因此,FD11-1有可能为11号染色体连锁基因图的建立提供1个有意义的座位。  相似文献   
18.
孟祥女  张贵寅 《遗传学报》1990,17(6):411-417
  相似文献   
19.
盾负泥虫对鸭跖草的专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荣  马淑英 《昆虫学报》1996,39(3):281-284
盾负泥虫Lema scutellaris (Kraatz.)1年发生1代, 以成虫滞育。用与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同科及近缘科,属的植物对其食性进行测定,结果是食性单一,只取食鸭跖草。盾负泥虫的发生期与鸭跖草的苗期同步,幼虫的喜食与鸭跖草的多分枝特性相吻合。取食营养位与粘液细胞在鸭跖草植株上的分布及细胞的含糖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小鼠胚胎与子宫单层上皮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建立了小鼠胚胎与小鼠子宫单层上皮细胞体外共培养系统。结果揭示;小鼠胚胎与 子宫单层上皮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胚胎的发育、粘附和扩展;如果培养液中加入 3、67 × 10-6mol/L 17β-雌二醇,可以显著提高胚胎在共培养系统中的发育率、粘附率和扩展率。以上结果表明:小鼠 胚胎与小鼠子宫单层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是研究胚泡着床机理较理想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