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326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豪钧  黄秀丽  李金文  蔡仁义 《蛇志》2005,17(4):263-264
上消化遭出血(UG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占内科住院人数的2%~3%。老年人器官老化,其生理功能、病理生理及好发疾病和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等),因此老年人急性UGB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现就我院1995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326例老年人UGB病因及相关因素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2.
STD门诊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发病率、病因及其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酶免疫法(EIA)检测HSV抗原和HD培养等方法检测322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TP、HSV和HD,并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 在8 999例STD门诊患者中,GUD患者322例(3.58%,322/8 999);在322例GUD患者中,梅毒85例(26.4%,85/322),生殖器疱疹74例(26.09%,84/322),软下疳0例(0,0/322),病因不明的GUD为153例(47.52%,153/322);其中GUD患者的HIV感染率为1.86%(6/322),梅毒患者的HIV感染率为4.70%(4/85),生殖器疱疹患者的HIV感染率为1.19%(1/84),其他GUD的HIV感染率为0.65%(1/153)。比较三者的HIV感染率发现,梅毒的HIV感染率高于生殖器疱疹和其他GUD患者(4.70%vs1.19%,χ^2=0.24,P>0.05,OR=3.04,95%CI=0.31-29.93;4.70% vs 0.65%,χ^2=1.29,P>0.05,OR=5.63,95%CI=0.58-55.06),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GH患者的HIV感染率与其他GUD患者的HIV感染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1.19% vs 0.65%,χ^2=0.00,P>0.05,OR=1.85,95% CI=0.11-30.00)。结论 在性病门诊中,GUD的主要病因为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且存在混合性感染;梅毒与HIV的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3.
采用W/O/W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 表征了缓释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 研究了体外释放行为, 进行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 结果显示:微球形貌规则, 粒径均匀; 药物包封率达85.6%; 缓释时间达24 h. 细胞实验表明, 微球比rhEGF原液具有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实验中溃疡面积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和PCNA表达, 发现微球组治疗效果优于生长因子原液组和空白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为rhEGF缓释微球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的重要原因 ,与胃癌和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极度相关。目前人类对其生物学特点、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均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Hp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Hp较其它细菌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该菌面对复杂的定居环境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独特的适应性机制。Hp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为深入研究Hp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为后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 ,国内外研究者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继在Hp的遗传变异、生理、…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就医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毒力基因分布,分析本地区H.pylori主要毒力基因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方法将胃黏膜标本培养分离H.pylori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H.pylori的三种毒力基因cagA、vacA(s1a、s1b、s1c、s2、m1a、m1b、m2、i1和i2)、iceA(iceA1和iceA2)及其亚型进行检测,分析H.pylori的毒力基因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分离H.pylori 60株,标本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4组:消化性溃疡组(peptic ulcer disease,PUD)25株、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non-ulcer dyspepsia,NUD)9株、糜烂性胃炎组(gastritis erode,GE)15株和胃癌组(gastric cancer,GC)11株。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90.0%,与阴性相比在疾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40,P=0.0270)。vacA基因的s1和s2亚型的阳性率分别为86.7%和13.3%。在s1阳性菌株中,s1c等位基因检出率最高为33.3%,其次s1a检出率为23.3%,而s1b在NUD和GC中检出率为0.0%。vacA基因m区m1检出率为43.3%(m1a和m1b检出率均为21.7%)和m2检出率为56.7%。vacA基因i区等位基因i1和i2的检出率分别为78.3%和21.7%,i1明显高于i2,可能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毒力因子,但与疾病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iceA1和iceA2的阳性率分别为80.0%和16.7%,iceA1/iceA2混合型的阳性率为3.3%。三种毒力基因混合型以cagA~+/vacAs1m1i1/iceA1的菌株最多,占总数的31.7%,其次为cagA~+/vacAs1m2i1/iceA1,占总数的28.3%。结论本地区H.pylori毒力因子cagA、vacA和iceA都与胃十二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疾病的类型无关。H.pylori毒力基因混合型cagA+/vacAs1m1i1/iceA1和cagA~+/vacAs1m2i1/iceA1是胃十二肠疾病疾病中最主要的优势基因型,其分布也与疾病的类型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酸及胃液氨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胃酸分泌及氨浓度的影响以及十二指肠 (DU)的关系。方法 :对DU患者 ,Hp根治前后的胃液pH ,空腹胃酸及氨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Hp阳性的UC患者其空腹胃酸、氨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根除Hp后 ,空腹胃酸显著下降 ,接近正常水平 (P >0 0 5 ) ,氨浓度明显下降。结论 :Hp感染使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DU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7.
比较研究了贮存期分别为6个月、18个月、30个月的陈皮药材水煎剂及其挥发油对大白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贮存期陈皮水煎剂均可降低大白兔离体十二指肠的收缩幅度和紧张度,且呈剂量依赖性;对正常离体十二指肠的作用强度依粢 97年组〉96年组〉95年组,但对由Ach引起痉挛的十二指肠作用强度依次为95年组〉96年组〉97年组;挥发油的作用较弱,作用强度依次为95年组〉96年组〉97年组  相似文献   
78.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大学的胃肠道医学家Barry J.Marshall和Perth,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J.Robin Warren,前者是微生物学会的会员.2位学者的重大贡献就是发现并确认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此外,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较少见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还激发了对微生物引起慢性感染的兴趣及热潮.  相似文献   
79.
本实验发现苦刺总生物碱中的新成分13a-羟苦参碱(13a-hydroxymatrjne)具有对抗水浸应激性小鼠溃疡和吲哚美辛加乙醇所致小鼠溃疡,但对盐酸性大鼠溃疡和结扎门性大鼠溃疡形成无对抗作用。又发现去槐果碱后的苦刺总生物碱具有比13a-羟苦参碱更强的抗溃疡活性。  相似文献   
80.
蛇伤性肢体溃疡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平  余培南 《蛇志》2004,16(4):48-50
混合毒类毒蛇和血循毒类毒蛇的蛇毒中含有丰富的血循毒素,卵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蛋白水解酶等毒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对组织产生严重损害,尤其是对微血管的内皮细胞、细胞的膜系统,增强管壁的通透性,以致发生组织水肿、坏死性炎症,甚至直接作用于肌纤维,导致肌纤维的断裂,从而形成溃疡和组织坏死,严重时坏死可深达骨膜,使肌腱和骨骼外露。中医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