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97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61.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2.
西南岩溶区广西生态安全及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鸣  张燕 《生态学报》2007,27(1):242-249
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63.
萘普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通过复凝聚法将萘普生制成微球,研究成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及载药微球性能,制备了可生物相容,自然降解无毒的载药微球。实验中,以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海藻酸钠浓度为1:1,pH值为4.0,搅拌速度为300rpm,反应温度为35℃。以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备的含药微球,重现性好,工艺稳定,同时体外溶出实验表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4.
2004年至2005年MRSA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龙岩市第一医院2004年至2005年各病区各类标本MRSA分离率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方法用VITEK 32细菌仪GPI卡鉴定及Slidex Staph-k it、MRSA胶乳凝集试验确认,用VITEK 32细菌仪GPS101做药敏,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查229株SA,其中2004年MRSA为56.6%,耐药率苯唑西林、青霉素G为100%,优力新、头孢噻吩为100%,红霉素79%,四环素73%,环丙沙星71%,氯洁霉素36%,万古霉素0%;2005年MRSA为59.4%,耐药率苯唑西林、青霉素G、优力新、头孢唑啉为100%,红霉素94%,环丙沙星89%,氧氟沙星88%,四环素76%,氯洁霉素50%,利福平43%,万古霉素0%。结论该院SA耐药性监测显示临床分离SA的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已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严密监测、控制和预防MRSA感染,严格执行院内消毒隔离制度,防止MRSA扩散,定期对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避免万古霉素过度使用,防止耐万古霉素SA产生。  相似文献   
165.
为获得一定规模的小麦单倍体植株以构建小麦DH(Double Haploid)群体,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42)与玉米(Zeamays,2n=20)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胚,经胚拯救产生单倍体植株,研究了1/2MS培养基中幼胚取材时期、幼胚大小、4℃处理时间、暗处理时间对单倍体胚培养再生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12天~16天取材的幼胚经胚拯救后成苗率无明显差异;0.5mm~1.0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显著高于0mm~0.5mm和1.0mm~1.5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1天~3天短期4℃处理对胚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处理3天后,出愈率和成苗率降低;胚培养过程中12天左右的24h暗处理能有效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166.
用不同溶剂不同方法提取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粪便,测定美洲大蠊各虫态的诱集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浸泡提取方法,丙酮、乙醇、正己烷和二氯甲烷4种粗提物对美洲大蠊各虫态都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乙醇和丙酮粗提物的引诱效果最好,正己烷次之,二氯甲烷最弱。4种溶剂粗提物对美洲大蠊雄成虫和高龄若虫聚集活性最强,对低龄若虫聚集活性最弱。用乙醇溶剂对粪便粗提,3种提取方法均对美洲大蠊有很强的诱集效果,其中索氏抽提诱集效果最弱,直接浸泡和超声波提取效果好,且差异不显著,但直接浸泡提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7.
柑橘大实蝇的产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Tetradacus) minax (Enderlein)的产卵特性和在3种寄主植物上产卵的时间动态。柑橘大实蝇对杂柑为害率最高,3个寄主品种均以中层北面果实受害严重。柑橘大实蝇最喜在直径为(3.3±0.2)cm的果实上产卵。  相似文献   
168.
薄荷油体外抗蠕形螨效果及杀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娥  郭娜 《昆虫知识》2007,44(1):74-77,I0001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2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薄荷油的杀虫效果,并在Motic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拍摄虫体在薄荷油作用下的虫体死亡过程。结果表明,薄荷油有很强的体外杀灭2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尤其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显著。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蠕形螨死亡率增高。12.5%、3.125%分别是薄荷油体外杀灭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最适杀螨浓度。薄荷油作用于蠕形螨,可见虫体收缩扭动,活动加剧,消化管剧烈收缩,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体壁均有渗出物外溢。虫体表现为兴奋—痉挛—失水—松弛—死亡的典型症状。薄荷油对人体蠕形螨的杀灭机制主要通过神经毒性和直接毒杀作用,造成虫体破裂脱水而死亡。薄荷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高效的天然杀螨药。  相似文献   
169.
水陆交错带是典型的过渡性地理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关键样带,承载着特殊且复杂的人地关系。根据鄱阳湖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特点,考虑行政区划完整性与尺度效应,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长时间序列水位变化数据,利用非监督分类、目视解译、调查验证等方法,从自然和行政区划两个维度划分了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的地域范围,阐述了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基本特征,分析了其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及科学内涵。研究表明:(1)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最大自然范围约为2508.08 km~2,行政范围涉及11个县(市、区)78个乡镇单元,包含行政村974个;(2)其景观要素变化多样,经济发展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人口分布呈现带状特征,与交错带范围高度吻合;(3)自然基础、尺度效应和内涵特征是其范围划分的理论基础,探究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与规律是重要现实意义;(4)未来可以从景观格局变化、人地关系分解、社会生活变迁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揭示该区域特殊人地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70.
解婷婷  单立山  张鹏 《生态学报》2022,42(19):8041-8049
为探讨水分变化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特性的影响,以河西走廊杨树(Populus)-玉米(Zea mays)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水分(9200 m3/hm2,对照),轻度干旱胁迫(减少15%,7800 m3/hm2),中度干旱胁迫(减少30%,6400 m3/hm2)3种不同水分处理条件,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杨树叶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残留率、分解速率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种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增加,而分解速率降低。经过164 d的分解后,杨树叶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0.43%-77.49%、63.55%-68.29%。分析表明:水分和时间对各类型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秸秆的分解速率,但杨树叶的分解速率却只是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P<0.05)。对于不同类型凋落物而言,分解速率表现为玉米秸秆>杨树叶。(2)两种类型凋落物的氮(N)残留率在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大,N的残留率增加,表明水分抑制了N的释放过程。分解164d后,同一类型凋落物不同水分条件下的N残留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同一水分条件下不同凋落物而言,玉米秸秆的N残留率最低,而杨树叶最高。总的来说,水分降低对干旱区农林复合系统内凋落物的分解和氮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