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沼泽瘦尾虫(Uroleptus limnetis)的细胞形态和皮层纤毛器的组成模式,以及皮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可为进一步阐明瘦尾虫类纤毛虫的形态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2.
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Ⅰ)虽然只接受来自对侧胡须的上行输入,但仍可以被同侧胡须刺激所激活.解剖学研究发现,在两侧SⅠ皮层之间有两条传递胡须信息胼胝体通路:一条是类颗粒区(perigranular zone,PGZ)通路;另一条是异颗粒区(dysgranular zone,DZ)通路.然而,哪一条通路在传递胡须刺激信息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使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 dye,VSD)成像技术来观察胡须刺激时整个SⅠ的神经元群体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特性.实验发现,对侧胡须刺激首先激活barrel(颗粒区,granular zone,GZ),然后以兴奋波的形式传播到胡须感觉区(sub-barrel field cortex,BFC)外侧的DZ.而与首先激活BFC的对侧胡须刺激不同,同侧胡须刺激首先激活SⅠ的DZ.所激发的皮层兴奋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扩散至BFC.失活另一侧皮层可以抑制这种同侧反应.电刺激另一侧半球皮层与刺激同侧胡须类似,也首先激活成像侧DZ.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胡须刺激激活对侧SⅠ,在经过胼胝体传导后,另一侧半球的DZ(同侧于被刺激的胡须)被激活.连接双侧皮层DZ区的胼胝体连接在SⅠ对同侧胡须刺激的反应中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在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常在一定的背景噪声下感知信号声刺激,然而,关于低强度的弱背景噪声如何影响听皮层神经元对声刺激频率的编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大鼠听皮层神经元的频率反应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阈下背景噪声对79个神经元频率反应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弱背景噪声对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的听反应既有抑制性影响、又有易化性影响.一般来说,抑制性影响使神经元的频率调谐范围和最佳频率反应域缩小,易化性影响使神经元的频率调谐范围和最佳频率反应域增大.对于少数神经元,弱背景噪声并未显著改变其频率调谐范围,但却改变了其最佳频率反应域范围.弱背景噪声对63.64%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55.84%神经元的最低阈值无显著影响.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尖部比中部更容易受到弱背景噪声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复杂声环境下大脑听皮层对听觉信息的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过程中差异蛋白质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以13月龄和8月龄快速老化小鼠模型的快速老化亚系SAMP8和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1的额叶为研究对象,经双向电泳技术和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分别获取13月龄和8月龄SAMP8和同龄SAMR1额叶的2-DE考染图谱,用PDQuest 7.40图像分析软件,建立不同月龄蛋白质组的匹配差异图谱,分析图谱中SAMP8与SAMR1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8月龄SAMP8额叶检测到579个蛋白点,同龄SAMR1额叶检测到612个蛋白点;13月龄SAMP8额叶检测到705个蛋白点,同龄SAMR1额叶检测到621个蛋白点.PDQuest7.40软件匹配差异分析显示,8月龄SAMP8与同龄SAMR1比较,SAMP8表达缺失33个蛋白,两者共有显著差异表达蛋白35个.13月龄SAMP8与同龄SAMR1比较,SAMR1中表达缺失84个蛋白,两者均有但表达有显著变化的蛋白质36个.13月龄和8月龄的SAMP8互相比较,13月龄组新增蛋白126个,二者共有差异表达蛋白58个.13月龄和8月龄的SAMR1比较,13月龄组新增9个蛋白,二者共有差异表达蛋白33个.结论:两组不同月龄小鼠额叶SAMP8和SAMR1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衰老的发生机制,并为研发调节学习记忆蛋白的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索电针外周神经是否促进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为电针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研究提供一点基础性参考.方法:24只SD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脊髓T11全横断损伤21天组和脊髓T11全横断后电针治疗2l天组.电针穴位选取外周足三里、悬钟和伏兔、三阴交,两组穴位隔日交替进行电针.2l天后,应用临床体感诱发仪比较三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结果:CSEP检测发现电针21天与损伤21天比较,P1潜伏期及P1-N1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除P1-N1波幅未见明显差异外(P>0.05),P1潜伏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根据损伤类型选择相应的电针穴位,同时说明针刺外周神经不利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46.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47.
C57BL/6小鼠听皮层脑片的长时程增强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脑片细胞外记录群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方法,在成年C57BL/6小鼠听皮层上,研究长时程增强(10ng-termpotentiation,LTP)特征。用100Hz高频电脉冲刺激听皮层白质,可在听皮层灰质Ⅱ/Ⅲ层记录到明显的LTP。根据条件刺激后LTP的变化特征,将其分为缓慢上升(A类)和短暂快速上升(B类)两种类型。使用模拟的θ节律刺激参数,可更有效地诱导听皮层LTP,其群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增加更为明显(P<0.01),诱导成功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48.
用非离子去垢剂抽提获得的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的构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扫描电镜术显示,应用非离子去垢剂抽提获得的小游仆虫(Euplotes grocilis)皮层细胞骨架是由非纤毛区皮层骨架、纤毛器骨架及其附属纤维等构成的三维结构网架。各类细胞骨架以纤维物质为基本成分组成纤维网、纤维层、纤维束和纤维薄片等不同形态单元。其中:非纤毛区皮层骨架以表面纤维网和表膜下纤维层为形态单元位于细胞的外周层;纤毛器骨架中的口围带骨架、口侧膜骨架、额腹横棘毛骨架按各自的分布图式在皮层内定位,成为主要的皮层骨架结构。尽管这些纤毛器骨架显示不同的形态,但却具有相同的建构特征,即都是由纤毛器的毛基体、纤毛器托架和骨架附属纤维相互联系镶嵌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分析推测,游仆虫皮层表面纤维网使细胞表面形成区域化结构,它也可能与细胞表面各部分的联系及其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纤毛器骨架中各个纤毛器的毛基体复合结构可能对纤毛器托架和骨架附属纤维等起到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nsorysomaticevoked potentials,ssep)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SYD4200型神经诱发电位诊断系统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氢清除测定大脑局部血流量。结果:中度脑损伤后rCBF明显低于伤前和正常对照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SEP的变化与脑血流量有着一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SEP的变化可反映脑损伤后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0.
测定了细胞松弛素B对嗜热四膜虫RF1株和BF5在生殖接合期的皮层骨架蛋白,尤其是在接合子接合膜形成和原核交换阶段影响甚大。作者发现VB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较,皮层骨架蛋白146KD消失,27KD,43KD,47KD和174KD含量下降,32KD,41KD,51KD和54KD保持不变,结果显示,松弛素B对微纤毛蛋白27KD、43KD、47KD、146KD和174KD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