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合暴露条件下近江牡蛎对重金属的积累与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近江牡蛎作为试验生物,研究了混合暴露条件下8种重金属在近江牡蛎体内的积累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 近江牡蛎对重金属Pb、Cu、Ni、Cd、Cr和Hg有很强的累积能力,可较好地指示溶液中的重金属浓度水平,但对重金属Zn和As的积累能力很小,不能真实反映溶液中重金属Zn和As含量的变化水平.在随后35 d的释放阶段,8种重金属在近江牡蛎体内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近江牡蛎对重金属的释放能力较差.双箱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混合暴露条件下近江牡蛎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但不适合对其释放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
考洲洋重金属污染水平与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枯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5,丰水期更是低于0.2。调查期间湾内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重金属污染不明显。枯水期绝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范围为20~70,其高值区出现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水域。表明这些水域的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影响;丰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低于20,重金属污染不明显。在生态学方面,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饵料生物水平均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饵料生物最丰富,达4~5级水平;其次为湾口,为4级水平;最低则分布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其饵料生物较低,为1~2级水平。由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因此水温、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已成为影响湾内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各种不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描述污染和预测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GIS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趋势及其与海水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较为均匀,其密集区分布于吉隆河口及其附近水域;而丰水期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口至盐洲岛北部水域,呈现出从湾西北部至湾口水域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两次调查相比,丰水期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枯水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活性硅酸盐呈显著相关,在枯水期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丰水期则刚好相反,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插值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李纯厚  戴明  蔡文贵  林钦 《生态学报》2007,27(7):2880-2888
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和数据转化的基础上,利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s,RBF)、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3种插值方法,对2003年8月获得的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并对插值准确度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具有离散性大、存在极大和极小值、呈正偏分布等特点。而对数转化能大大减小数据的离散性和不对称性,有效消除插值结果图中各类插值噪音。交叉验证显示,插值精确度OK最高,RBF次之,IDW最低。观察插值结果等值面图,发现3种方法均能较客观地模拟出浮游植物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在对局部趋势的模拟上,OK的表现最好。综合评定,OK为最适合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的插值方法。半变异模型的选择对OK的插值结果影响不明显。在四种半变异模型中,圆形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翟楠  郭键  林钦  倪兵 《生物学杂志》2012,29(5):19-21,24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无性生殖过程中,新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先后分化,老纤毛器微管去分化,细胞分裂产生各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前、后两仔虫;生理改组过程中,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细胞皮层微管胞器更新形成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新细胞。结果表明阔口尖毛虫在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这两种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其纤毛器微管结构的形成或更新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调控机制,形态发生中老纤毛器结构可能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发育具有诱导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因此,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1999年9月和2000年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15衙睡21种,共计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秋季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Hinds)(Y=0.387),春季为光滑河篮蛤(Y=0.464)和欧虫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Y=0.120)。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春季为591.7ind./m^2和26.7g/m^2,秋季为85.0ing./m^2和7.4g/m^2;而在各类群生物中,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其次为多毛类,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5%。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与近20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除2000年春季较高为591.7ind./m^2外,其变化范围在72.4-128ing./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1991年较高为27.0g/m^2外,变化不是很大,大约10g/m^2;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为30.1g/m^2,1990年为27.8g/m^2,1999年秋季急剧下降至7.4g/m^2。此外,从底栖动物各大类群的百分组成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以软体动物个体数量(22.7%-83.2%)和生物量(57.9%-82.5%)都最高;多毛类的个体数量百分组成占第二倍,其范围是13.4%-52.3%;其它各类群的百分组成除个别时候所占比例较大外,一般都较小。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西北部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春季在大亚湾西北部海域开展的12个测站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由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上野蜾嬴蜚(Corophium uenoi)、方背鳞虫(Lepidonotus squamatus)、刀明樱蛤(Moerella culter)和角海蛹(Ophelia acuminata)等6种组成;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Ⅱ和群落Ⅰ为主体群落,群落Ⅲ和群落Ⅳ分布区较小,群落间差异较大.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上以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占优,但群落的组成则以多毛类和甲壳类为主,其组成情况基本上反映了群落的特征.群落Ⅰ以多毛类-甲壳类为表征,群落Ⅱ则以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为表征.栖息环境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群落多样性水平呈群落Ⅲ>群落Ⅱ>群落Ⅰ>群落Ⅳ,沉积环境的污染状况和人为扰动是影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素;群落整体的稳定性较好,未受到明显的扰动,但分布于航道区域和渔业生产作业区的群落Ⅳ和群落Ⅲ,在航道建设、疏浚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下,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沼泽瘦尾虫(Uroleptus limnetis)的细胞形态和皮层纤毛器的组成模式,以及皮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可为进一步阐明瘦尾虫类纤毛虫的形态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多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1999年对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周年调查资料,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auenfeldii)、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颤藻(Oscillatori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齿角毛藻(Chaetoceros denticulatus)、北方劳德藻(Lauderia boreali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纺锤角藻(Ceratium fusu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rthii)、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等种类构成了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主体。春季、夏季和秋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可明显划分为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2个群落,冬季群落结构分化不显著,不形成明显的类群。各主要种类的季节演替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