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唇(鱼骨)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其引发机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人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2.
唇(鱼骨)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3.
尼罗罗非鱼成熟卵结构及精子入卵早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永松 《动物学报》1990,36(3):227-230
用扫描电镜观察尼罗罗非鱼(Tilopia nilotica)成熟卵卵膜孔结构和精子入卵的早期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熟卵皮质,可见卵膜孔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前庭壁及壳膜外表面上有许多小孔洞,精孔管壁呈阶梯状。卵膜孔下的卵皮质是一凹陷区,这一区域存在着皮质小泡。本实验见到5种形态的皮质小泡,其中大的皮质小泡靠近质膜。  相似文献   

4.
皮层颗粒是卵内一种特殊的、由膜包围的一种分泌颗粒,它位于质膜之下,许多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单精受精卵都有此细胞器,生理多精受精卵则没有。当卵受精时发生胞吐作用,将其内含物释放,这过程被称为皮层反应。它的作用主要使卵的外膜发生变化,阻止多精受精以及保护胚胎发育,防止不利的环境条件。 1.卵子皮层卵子皮层是一位于质膜下呈凝胶的细胞质薄层,不同动物的厚度不同,1—5微米。皮层颗粒即位于此皮层中,若离心,卵内细胞质很易分层,而皮层颗粒不易被分离。因此皮层为一半固体的弹力层,其硬度主要取决于Ca~(2+)的存在。未受精卵的皮层含有单体的肌动蛋白,受精时随皮层反应肌动蛋白发生多聚作用而形成一凝胶的网状结构。从分离卵子表面的实验表明皮层颗粒牢固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卵子皮层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1997,43(4):337-343
中华绒螯蟹每个成熟卵的皮层内约有123000枚皮层颗粒。皮层颗粒略呈球形,直径约0.4μm,外围一层薄膜,内含酶多种以及粘多糖,蛋白质等。受精时,一个真正起受精作用的精子穿入卵质膜以后,近穿入下的皮层颗粒破裂,随即破裂由近及远,迅速有序地向四周蔓延,播及全卵的所有皮层颗粒。全部皮怪颗粒因破裂而排出的内含物大部分和卵膜内层组合成坚厚的受精巢,用耿防阻多精受精。同时排出的内含物还引起卵子渗透压的骤升,  相似文献   

6.
冬季沙冬青叶肉细胞液泡中泡状内含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善华  王双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072-1076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沙冬青叶肉细胞液泡中泡状内含物的形成。在早期,这种泡状内含物位于细胞质中,它由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泡组成,后经液泡膜内吞进入液泡。液泡中的泡状内含物主要位于两个正常叶绿体之间,附近的细胞质较多,内有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质膜管状突起和由它们产生的小泡。也有一些液泡泡状内含物出现在解体叶绿体附近。前者主要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质膜,后者则主要起源于解体的叶绿体。这种泡状内含物的形成可能与增强植物的抗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天竺葵雌性生殖单位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临近受精时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 Bailey)胚囊中的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的结构。证明了卵细胞与助细胞以及助细胞与助细胞之间从合点端至珠孔端有很大的面积以质膜分界,仅珠孔端少部分以壁分隔。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同样缺乏细胞壁。在卵细胞的合点端,两质膜不同程度地分离形成宽窄相间的间隙。在间隙的絮状基质中存在小泡,这些小泡的产生似与卵和中央细胞中周质内质网的活动有关。推测小泡为多糖性质,可能为合子新壁的建造提供物质。卵细胞质中含巨大线粒体,质体和内质网也较丰富。基于超微结构的特征,可认为卵细胞具高度的生理合成活动的潜能。中央细胞极核位于珠孔端与卵器细胞毗邻,有利于在双受精作用中同时发生精细胞与卵细胞和精细胞与中央细胞核的融合。中央细胞的侧壁在珠孔端形成内突,具传递细胞的特点,表明这是雌配子体向孢子体摄取营养的重要部位。助细胞的细胞质含丰富的细胞器,这与多数植物中的相似,但具几个明显的特征,即核中存在微核仁,内质网形成圆球体或脂体,线粒体富集在丝状器的附近。传粉后花粉管进入胚囊之前,两个助细胞中一个退化。  相似文献   

8.
金鱼精子入卵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壳膜(chorion)表面结构和精子入卵过程。在壳膜的卵膜孔(micropyle)区有5—10条沟和嵴。位于精孔管下面,卵的质膜为一束较长的微绒毛组成的精子穿入部(sperm entry site)。授精5s,精子头的顶部已附着于精子穿入部,随即两者的质膜发生融合,而围于精子头部四周的微绒毛迅速伸长形成一受精锥,它不断将精子头部包裹。授精110s,精子的头部和颈部已完全进入卵内,受精锥本身也渐趋消失,但精子尾部仍平躺于卵的表面。皮层小泡是在授精30s后才开始破裂并释放其内含物,导致卵子表面呈蜂窝状,并在无膜内表面附着了大量球状物。  相似文献   

9.
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相似文献   

10.
红鲫与湘江野鲤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端生  刘筠 《动物学研究》1993,14(3):277-282
红鲫成熟卵直径680—720μm;卵膜孔为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精孔管内径约5μm。湘江野鲤精子头部直径约2.5μm。在通常情况下,红鲫卵为单精受精。尽管红鲫与湘江野鲤不同属,但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红鲫卵子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接受湘江野鲤精子入卵,精子入卵5min后,出现明显的精子星光;15min后,雄性原核及雌性原核形成;25min后,雌、雄性原核融合;30min后、开始卵裂,发现1个受精卵切片上有4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由于双精受精所致。  相似文献   

11.
We presented two chimpanzees with a task in which they were required to pull each end of a rope simultaneously to drag blocks supporting food into reach. The chimpanzees did not succeed in initial tests. They did not immediately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for cooperation, and they did not adjust their behavior to work with the partner. However, the frequency of success gradually in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sessions increased and the task was varied. They began to look at the partner frequently, wait if the partner was not holding the rope, and pull the rope in synchrony with the partner. However, they did not use interactive behaviors or eye contact to synchronize their behavior. One chimpanzee was then paired with a human partner in the same situation. After initial failures, the chimpanzee began to solicit the human partner for cooperation: looking up at his face, vocalizing, and taking the partner’s hand. When this chimpanzee was again paired with the chimpanzee partner, no soliciting behavior was observed. Thus, the chimpanzees could learn to coordinate their behavior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Communicative behavior emerged during the task, but the communication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identity of the partner.  相似文献   

12.
一种游仆虫皮层纤维结构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一种游仆虫皮层纤维结构。结果显示,口围带托架由横向组排在一起的小膜托架单元组成,每个小膜托架是由40-50 nm直径的纤维编织成的长方形薄片;波动膜托架是横向平行排列和纵向平行排列两部分共60多股纤维交错编织成的网状结构;额腹横棘毛区表膜下含有纵纤维层、球形纤维层和深部纤维层三层纤维,其纵纤维层在相应于游仆虫皮层脊(或脊和唇)之间的表膜下方被纵沟分成几部分;背面表膜下含有纵纤维,这层纤维下似乎也有球形纤维层。此外,作者也推测了这些皮层纤维结构在游仆虫皮层形态的保持、支持纤毛器和纤毛器运动及形态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毛对虾卵子皮层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rphology of the cortical reaction in the eggs of Penaeus penicillatus was studied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ortical reac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se stages are unreacted stages, early stages, corona stages and dissipation stage. The cortical rods were released and formed a jelly coating around the surface of the egg. The jelly coating remained until the first cleavage had finished. In the end, the hatching membrane appeared around the eg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cortical reaction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yspermy by both a chemical and physical block and that also may establish a microenvironment inside a touch chorionic membrane for the developing embryo.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片细胞周质微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网粘附-负染色法,并结合超薄切片,对小麦幼叶和成熟叶片细胞内的周质微管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粘附于铜网支持膜上的质膜片段,往往包含一个组织中心的微管体系。微管组织中心具有电子致密度很高的浓密物质。微管从组织中心呈辐射状或扇形分布。微管之间,有单个或数根成束排列, 有的相互平行,有的则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微管的外径为24—24.76毫微米,最大长度为12微米。(2) 周质微管与质膜之间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连丝结构(“桥”)相连接。微管-桥-质膜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3) 不仅质膜能粘附于铜网的福尔马支持膜上,分离原生质体残留的细胞壁纤维素微丝也能粘附于其上。被粘附的网状排列的纤维素微丝与幼叶细胞中周质微管的网状排列相一致,说明周质微管与纤维素微丝排列方向的密切关系。(4) 正在迅速生长的幼叶细胞比成熟叶片具有更多的周质微管和小泡结构(Vesicles),显示这两种细胞器的数量与细胞生长及细胞壁增生加厚的活动强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3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SD大鼠上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短纯音诱发的皮层AI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特性及电刺激杏仁外侧核(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LA)对ON-OFF反应以及调谐曲线的影响。实验证实,AI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模式与纯音刺激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程有关;刺激LA可以抑制ON-OFF反应的放电频数,使反应的阈值升高,或使反应放电构型发生变化;此外,刺激LA能使ON-OFF神经元的调谐曲线变窄,Q10数值增大。研究结果不仅表明ON-OFF神经元能对纯音刺激的时程、强度和频率等多种信息进行编码,而且还证明杏仁外侧核可以在皮层水平参与听觉信息的调制,削弱或衰减某些听觉信息,导致整个调谐曲线上移变窄,从而提高AI区ON-OFF神经元的频率选择性能,有利于检测外界嘈杂环境中特定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16.
人精子甘露糖受体参与诱导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精子甘露糖受体与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反应的关系。方法以亲和层析法纯化的人精子甘露糖受体(purified mannose receptor,pMR)作用去透明带金黄地鼠卵,继而用罗丹明偶联的兵豆凝集素(Tetramethylrhodam ine Isothiocyanate Labeled Lentil,TRITC-LCA)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被标记的皮质颗粒及卵母细胞表面甘露糖基的变化情况。结果pMR作用卵母细胞后,卵母细胞内的皮质颗粒减少且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基数量增加。结论pMR作用于卵母细胞表面后,可触发皮质颗粒反应,并使皮质颗粒部分内容物转移到卵母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定位,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微管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柬。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本种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纤毛器微管胞器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基部微管及其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固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其微管胞器的建构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细胞运动胞器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微管是逐步进行更新的:老棘毛微管胞器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了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和失去功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