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松树蜂与其共生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鹏  石娟  骆有庆 《昆虫学报》2015,58(9):1019-1029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林业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针叶树,原产欧亚大陆和北非。近100多年来,先后入侵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美洲(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以及南非。2013年8月,在中国黑龙江省内首次发现松树蜂,目前发现其主要危害樟子松。松树蜂能与一种淀粉韧革菌属Amylostereum的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Fr.)Boidin形成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该虫除直接钻蛀树木外,还能通过产卵行为将自身毒素腺体分泌的毒素和体内共生真菌随同虫卵一起注入寄主树木体内,形成"虫-毒-菌"3个致害因子相互协作的特殊危害方式,加速树势的衰弱并造成寄主树木死亡。本文就国内外松树蜂与其共生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结构与功能的层次上对其互利共生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阐释了松树蜂与共生菌的营养共生关系,松树蜂携带传播共生菌的机制,共生菌的种群遗传学以及松树蜂毒素和共生菌在危害寄主树木时的协同关系等。以期为开展关于松树蜂的专项研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同时为积极有效地防控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麦长管蚜对E-β-法尼烯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对E-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矿物油溶液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为EβF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麦长管蚜3龄若蚜对不同浓度EβF的逃逸行为和"Y"型管嗅觉行为反应。每天定时分5次(9:00,11:30,14:00,16:30和19:00)滴加10μL EβF于滤纸上,滤纸用牙签固定于麦苗盆中心,持续处理5 d。每盆麦苗处理前接1龄若蚜15头。记录成蚜翅型及2周后蚜虫总数量。【结果】随着EβF浓度升高,麦长管蚜3龄若蚜3 min内逃离数显著增加,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驱避效果明显增强。EβF浓度为200 ng/μL和≥600 ng/μL使蚜虫逃离数显著增加(P0.05)。"Y"型管选择行为测试结果表明,EβF≥600 ng/μL对3龄若蚜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与对照相比,EβF≥600 ng/μ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有翅蚜比例(P0.01);EβF≥400 ng/μL极显著抑制蚜虫种群个体数量增长(P0.01),但与600 ng/μL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600 ng/μL EβF矿物油溶液为麦长管蚜驱避剂的最低阈值浓度。  相似文献   
93.
WP1是小麦种子中最主要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该酶不仅参与种子的发育过程,而且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首先构建了WP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a-WP1,并将其转化到T7 Expression大肠杆菌菌株中诱导表达。His-tag融合的WP1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使用Ni-NTA亲和层析柱在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8%的重组蛋白。重组WP1经尿素梯度透析复性溶解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最终获得WP1多克隆抗体。ELISA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WP1兔抗血清的效价大于1∶625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WP1具有很好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94.
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的同时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反相中压制备色谱从芦荟中一次分离制备得到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以库拉索芦荟丙酮粗提物为原料,采用中压制备色谱系统:SCO色谱柱(40 cm×26 cm,30~50μm),流动相甲醇-0.5%乙酸水(33∶67,V/V),流速20 mL/min,等度洗脱方式,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 nm,收集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三种化合物单体。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表明所得到的三种化合物分别是异芦荟色苷D、芦荟苷A和芦荟苷B,其纯度分别达到了98.0%,96.0%和98.9%。该方法简便,产品质量高,一次制备可以得到多种单体,为芦荟成分的测定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5.
孙飞  王雪 《生命科学》2011,(11):1130-1139
介绍了蛋白质电子晶体学和单颗粒分析技术这两种低温电子显微技术在膜蛋白和膜蛋白复合体结构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近10~20年来的实际应用,并分别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和瓶颈。此外,还介绍了Amphipol替代、Streptavidin二维晶体锚定脂质体和纳米球包被脂质体等近两年来出现的新的用于低温电镜成像的膜蛋白样品制备方法。最后对膜蛋白的低温电子显微研究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74基因膜外区获得了表达;通过His单抗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结果证实诱导蛋白带为融合有组氧酸的目的蛋白.对割胶获得的P74蛋白和免疫佐剂进行克分研磨,以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通过收获的抗血清对BmNPV ODV病毒粒子进行Westem blotting分析,检测到一条分子量大小为74 kD的特异杂交带,表明获得的多抗可用于P74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7.
脂肪酶是工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绿色生物催化剂,由于脂肪酶可催化酯水解、酯化、转酯化、醇解和氨解等多种反应,在食品加工,有机合成,制备生物柴油等方面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生物是脂肪酶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酵母脂肪酶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一类脂肪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脂肪酶.该文介绍了酵母脂肪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概况,重点综述了其在多个应用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挖掘更多的新型高活性脂肪酶,降低脂肪酶的生产成本,提高酶的重复使用率是今后脂肪酶应用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国内简讯     
生物柴油联产乳酸完善产业链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能源组日前在生物柴油制备及副产物甘油高附加值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新工艺在获得生物柴油高转化率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副产物甘油,使生物柴油生产链更加完整。该生物能源组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提出生物柴油与乳酸联产的新工艺——以固体硅酸钠为催化剂,联  相似文献   
99.
目的:大桑菊合剂为医院制剂,由桑叶、菊花、薄荷、连翘、鱼腥草等中药经乙醇提取制成,为完善大桑菊合剂的制备工艺,对该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①实验设计: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醇沉浓度为考察因素,各因素均取3水平,采用正交试验L(934)优选制备工艺。②含量测定方法:以大桑菊饮合剂中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以芦丁为标准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503nm下测定吸光值,计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以此作为筛选大桑菊合剂最佳制备工艺的重要指标。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不浸泡,加8倍水,提取3次,每次1小时。结论:经正交设计优化的大桑菊合剂的中药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甲醇提取法对分布在黄海海域的金氏真蛇尾的皂甙进行了提取制备及特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金氏真蛇尾的皂甙产率为 0 115 4 %,通过理化性质实验、溶血实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 ,证明提取物为蛇尾皂甙 ,由金氏真蛇尾提取的皂甙熔点为 2 4 4℃~ 2 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