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D-二聚体(D-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CAL组(n=34)和NCAL组(n=46)。收集患儿基础资料,并检测SAA、D-D、CK-MB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CAL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D-D、CK-MB水平对川崎病患儿CAL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CAL组比较,CAL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SAA、D-D、CK-MB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ESR、SAA、D-D、CK-MB为川崎病患儿CAL独立影响因素(P<0.05)。SAA、D-D、CK-MB、三项联合诊断川崎病患儿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1、0.687、0.746、0.799,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血清SAA、D-D、CK-MB是川崎病患儿CAL独立影响因素,且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可辅助诊断川崎病患儿CAL。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前列环素(PGI)、神经肽Y(NPY)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关系及对近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9月本院诊治的8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与8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别作为临界组与病例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正常冠状动脉人群8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三组前列环素、神经肽Y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近期预后并进行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分析。结果:病例组、临界组的血清前列环素含量低于正常组,血清神经肽Y含量高于正常组,病例组与临界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临界组的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环境维度等生命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也低于临界组(P<0.05)。在240例人群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前列环素、神经肽Y含量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环素、神经肽Y为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所有临界组患者预后随访到2022年4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02±2.58个月,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21例,发生率为26.3 %。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前列环素、神经肽Y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36。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多伴随有前列环素、神经肽Y表达异常,可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前列环素、神经肽Y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存在相关性,两者预测近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3.
罗益群 《生物学通报》2006,41(11):53-53
老年黄斑病变(AMD)是导致50岁以上的人失明的最常见的原因,它部分的原因是继承了易感基因。在AMD中,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受损,导致中央视觉逐渐消失。AMD有2种:湿型和干型。湿型AMD对患者危害最严重,因为视觉消失的速  相似文献   
54.
Coxsackievirus B3-induced apoptosis and caspase-3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Yuan JP  Zhao W  Wang HT  Wu KY  Li T  Guo XK  Tong SQ 《Cell research》2003,13(3):203-209
  相似文献   
55.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被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R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不同株系感染的普通烟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两种病毒的粒子分布、内含体类型、被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病变均存在差异.病毒粒子分布有成束、分散、环状、膜包被及角状成层或平行成层排列等类型,存在于细胞质及液泡中,但未见于细胞核、线粒体及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内含体的X-小管形状有长杆状、短杆状及颗粒状,数量各异.细胞壁常引起增厚、结构松散及扭曲等变化.叶绿体聚集成堆或分布于细胞边缘,其数量、大小、形状及所含淀粉粒、嗜锇颗粒等存在差异,有些还有颗粒状物质积累.线粒体及内质网等在不同株系间也存在差异.本项研究表明,被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可作为RMV和TMV株系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糖尿病人植物神经病变与心率变异的关系。对象:正常对照组和根据临床有无糖尿病神经病变(DAN)分组的糖尿病病人,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正常和糖尿病人进行心率变异的线性,非线性散点图和非线性定量参数分析,结果:单纯糖尿病组SDNN,SDANN和PNN50低于正常组(P〈0.05);糖尿病+DAN组各项线性时域分析指标均低于正常和单纯糖尿病组(P〈0.01-0.001),散点图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酶切信号放大法(Cervista)与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 M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或2级以上(CIN2+)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8例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进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年龄在20~65岁的宫颈细胞学检测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患者,采用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并对入组的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或2级以上(CIN2+)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结果:在入组的288例患者中,Cervista技术和Hybri Ma技术检出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49.31%和51.39%(P0.05),其诊断CIN2+的敏感度分别为95.65%和91.30%(P0.05),特异度分别为59.50%和56.20%(P0.05),阳性预计值分别为30.99%和28.38%(P0.05),阴性预计值分别为98.63%和97.14%(P0.05)。两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和0.738(P0.05)。结论: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诊断CIN2+的临床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趋化素(chemerin)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T2DM患者60例,根据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每组30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chemerin和hs-CRP水平并分析。结果: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血清chemerin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血清chemerin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血清chemerin与hs-CRP呈正相关(r=0.451,P0.05)。结论: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显著增高,血清chemerin水平与炎症指标hs-CRP存在正相关,chemerin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在T2DM大血管病变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对比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行SCVBG搭桥的84例患者资料,其中选择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46例(大隐静脉桥组),选择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38例(乳内动脉桥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及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总生存率(100%)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组(82.6%)(P0.05)。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100%)明显大于大隐静脉桥组(54.35%)(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明显小于大隐静脉桥组(P0.05)。结论: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桥效果优于大隐静脉桥,能明显提高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降低心绞痛复发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37 例脑梗死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核磁共振T2WI脑室旁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别比较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 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 白质(OR 年龄=1.090,95%CI:0.073-0.099,P<0.05;OR 高血压=1.699,95%CI:0.242-0.818,P<0.05)和皮质下白质病变(OR 年龄 =1.074,95%CI:0.059-0.083,P<0.05;OR高血压=1.353,95%CI:0.017-0.588,P<0.05)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08,95%CI: 0.001-0.015,P<0.05)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共 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