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1.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37 例脑梗死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核磁共振T2WI脑室旁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别比较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 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 白质(OR 年龄=1.090,95%CI:0.073-0.099,P<0.05;OR 高血压=1.699,95%CI:0.242-0.818,P<0.05)和皮质下白质病变(OR 年龄 =1.074,95%CI:0.059-0.083,P<0.05;OR高血压=1.353,95%CI:0.017-0.588,P<0.05)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08,95%CI: 0.001-0.015,P<0.05)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共 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中Fos阳性细胞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明确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在头痛控制中,在颅内特定区域的作用机理。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后50 min分别给予频率为20 Hz、电流为3~5 mA和脉宽为0.25 ms的电刺激,刺激后给予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分别在颅内取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Image J软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电刺激后盐水组与非甾体类药物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乙酰氨基酚组与布洛芬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非甾体类抗炎前后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Fos表达的改变提示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参与了疼痛的传递和表达以及药物对疼痛控制的药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匡培根,郎森阳,于生元,王国平,朱克,李永昌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的疾患,近年来更有发病率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注射剂为新型强力溶血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危害严重,而大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以致延误了早期诊断,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目前DPN的筛查方法众多,但尚无确定有效的筛查方法.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筛查,但目前国内很少应用.本文旨在探讨VPT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128 Hz音叉检测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和36例非糖尿病老年人(对照组)的VPT和音叉震动觉,与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DM组中有周围神经病症状18 人(45%),音叉震动觉减弱17例(42.5%),VPT异常21例(52.5%),NCV异常24例(60%).以NCV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VPT的敏感性79.2%,特异性87.5%.结论:VPT检查是一种特异、敏感、有效、简便的DPN早期筛查方法,能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适合常规的门诊筛查.VPT检测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能更方便、可靠地诊断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PN的疾病风险、早期干预、评价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姜磊  于生元  董钊  王晓琳  刘洁晓 《生物磁学》2014,(6):1022-1024,1039
目的:利用电刺激大鼠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与偏头痛病理生理关系密切的AKAP5 基因在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方法:体重为250克左右SD大鼠27 只,随机分为a 对照组(n=4)、b 电刺激30 分钟组(n=6)、c 电刺激60 分钟组(n=6)、d 电刺激120 分钟组(n=5)和e 吗啡干预+电刺激120 分钟组(n=6),共5组。对照组不予刺激,其余各组电刺激不同时间,各组结束后立即断头取脑,取出延髓及上颈段(至颈2),利用western-blot技术对AKAP5 在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AKAP5 在大鼠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中有表达,各组AKAP5 积分密度比值分别为2.804,0.913,1.383,0.634,1.030,组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9921>0.05)。结论:AKAP5 在电刺激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吗啡对AKAP5 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的抑郁行为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后的行为学表现.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连续给予21d电刺激(电流1~2 mA、频率20 Hz、正弦波,脉冲宽度250 μs,持续15分钟/次,1次/天),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液体消耗实验及旷场实验来评价大鼠是否抑郁.结果 电刺激21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旷场实验得分、液体消耗实验中糖水消耗量和蔗糖偏嗜度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纯水消耗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21d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大鼠有抑郁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传导特点及神经传导速度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神经系统查体.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0-89岁.主要表现为双足烧灼样、针刺样、过电样疼痛.神经系统查体:针刺觉减弱7例,痛觉过敏3例,音叉震动觉减弱12例,跟腱反射减弱/消失15例.18例患者中有14例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异常,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检查结果异常率高,83.3%,对诊断有帮助.结论: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出现疼痛症状时已经存在大纤维受累,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阳性率高.神经传导速度不能早期发现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早期筛查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后电刺激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并绘图。结果电刺激后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颈段脊髓后角,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缝核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及下丘脑等区域。结论脑内的多个区域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与疼痛的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外,与情感、植物神经等调控有关的核团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和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动物模型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本文拟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