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乳酸菌是发酵糖类物质的主要终产物为乳酸的细菌总称。常见的乳酸菌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球菌属(Lact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双歧杆菌属(Bifdobacterium)等少数属的种类。许多乳酸菌属于人和动物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母乳、口腔等的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生长等益生功能,因而乳酸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乳酸菌在畜禽养殖饲料添加剂、青贮饲料发酵、水产养殖及植物病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尤其在“饲料禁抗、养殖减抗、产品无抗”的养殖背景下,乳酸菌制剂是替代抗生素的最佳选择。总结了乳酸菌在奶制品、肉制品加工以及植物基饮料、低糖食品和饮料发酵等方面的开发潜力,展望了乳酸菌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2.
以网箱(W)、工厂化循环水(G)和流水池塘(C)养殖4 kg左右的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 通过检测表观、肉质、气味及营养价值相关111个品质指标来评价不同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3种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色调角、硬度、内聚性、弹性、咀嚼性、汁液流失率和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而挥发性气味物质中1-庚醇、庚醛、辛醛、壬醛和气味活度总值显著低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肥满度和鱼肉的红色值、色度值、盐溶性蛋白含量、总脂肪酸含量和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肥满度、鱼肉的黄色值、色度值、水分、脂肪含量、n-3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P<0.05), 出肉率、黏附性、肌糖原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中1-辛烯-3-醇、2,3-辛二酮、戊醛、庚醛、辛醛、(E)-2-癸烯醛和气味活度总值最高(P<0.05)。总之, 三种养殖模式养殖的三倍体虹鳟品质各具特色: 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质地坚实富有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具有较红的肉色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形体优美且出肉率相对较高, 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83.
84.
研究对典型河蟹养殖池塘水体在不同养殖阶段的微塑料丰度和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河蟹养殖池塘中微塑料丰度处于200—1640个/m3的水平, 在全国与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养殖前中期微塑料丰度较低, 而养殖末期微塑料丰度较高。河蟹养殖周期中的引水和排水过程、养殖过程中塑料制品的使用和老化及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河蟹养殖池塘的微塑料丰度变化产生影响。而养殖过程不仅影响了微塑料丰度, 还影响了河蟹养殖池塘的微塑料特征, 微塑料的形状、粒径、颜色及聚合物类型都在不同养殖期发生变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水样养殖过程中微塑料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养殖末期较高的微塑料丰度表明可能需要关注养殖尾水排放对天然水体微塑料赋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为精准、快速检测畜禽养殖粪污中典型致病微生物,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肠炎沙门氏菌3种常见致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其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反应系统,建立起快速、稳定的多重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反应体系。通过检测不同菌株验证该体系的特异性,并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致病菌的检出限,开发出多重微滴数字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对引物探针对目标菌株均能扩增,ddPCR体系内未出现交叉反应,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0.68 copies/μL;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0.79 copies/μL;检测大肠埃希氏菌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1.02 copies/μL。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对畜禽养殖粪污中3种典型致病菌的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8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为了明确入侵陕西的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生物型并了解其发生及扩散规律,本研究对采集自陕西省8个地市180个草地贪夜蛾样本分别进行了基于COI和Tpi分子标记的生物型鉴定。分析发现入侵陕西的草地贪夜蛾84%是水稻型母本与玉米型父本杂交形成的杂合玉米型草地贪夜蛾。COI分子标记的结果显示,样本中水稻型占比为84.44%,玉米型为15.56%;基于Tpi基因片段的结果表明除商洛样本SL-3外,其它样本均为玉米型。值得注意的是,SL-3与非洲特异型序列同源性达100%,此非洲特异单倍型为陕西省内首次、国内第2次出现。本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扩散规律及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7.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88.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女贞子中特女贞苷的含量。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不同产地女贞子中特女贞苷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特女贞苷的定量校正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8075,校正均方根偏差(RMSEC)为0.216,预测均方根偏差(RMSEP)为0.223,交互验证均方根偏差(RMSECV)为0.52276。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无损,可用于女贞子中特女贞苷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介绍四脊光亮螯虾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养殖,并对养殖该新品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几种灌木、半灌木对沙地土壤肥力影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研究了科尔沁地广泛分布的几种灌木和半灌木的“肥岛”和根际效应。结果表明,在灌丛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分别比灌丛间地高56%、51%和37%,土壤电导率(EC)提高了56%,但pH值并无明显变化;灌木根际土壤较非根际土壤有机C和全N分别高76%和54%,根际土壤pH降低0.19个单位,EC提高了2-3倍,但土壤全P并无显著变化,灌丛下土壤发和根际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表明丛肥岛的利于根系的生长,导致更多的根际沉积;而根系的活动又促进了肥岛的发育,灌丛对沙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在于:灌丛对土壤风蚀物质、降尘和凋落物等的截获,形成灌丛“肥岛”;并通过发达的根系以根际沉积的形式向土壤输入大量的有机物质,从而使周围土壤的肥力性关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