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倍体白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由人工诱导的异源四倍体白鲫雄鱼与正常的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获得的异源三倍体白鲫,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同二倍体白鲫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白鲫具有体形较大、相对体高和相对尾柄高较高、侧线上下鳞数目较多的形态特征,仍保留着二倍体白鲫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植食性营养方式,雌雄均不育,比二倍体生长快,网箱养殖112天后,体重比二倍体平均增加32.38%。试验证实三倍体白鲫是一个具有养殖生产前景的新对象。  相似文献   

2.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23-729
实验以牙鲆为研究对象, 测定野生与池塘、工厂化养殖牙鲆肌肉的持水性、胶原蛋白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质构特性, 以了解3种生长方式下牙鲆肌肉理化品质及质构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1) 3种生长方式牙鲆有眼侧及无眼侧肌肉的滴水损失均呈野生组池塘组工厂化组(P0.01); 工厂化组失水率显著小于野生组及池塘组(P0.01), 而野生组与池塘组无显著差异(P0.05)。(2) 3种生长方式牙鲆有眼侧及无眼侧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和纤维直径差异均不显著 (P0.05)。(3)通过主成分分析, 发现黏附性和胶黏性是反映牙鲆肌肉质构特性的主要因素。工厂化养殖牙鲆肌肉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 池塘养殖牙鲆肌肉的理化品质和质构特性与野生牙鲆相近。野生牙鲆并没有在理化特性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 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 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 试验周期180d, 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 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 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 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 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 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 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 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 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 钙含量相反(P<0.05), 锌、铁和硒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综上, 在西藏地区进行亚东鲑循环水养殖, 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太阳能、地热资源或依托温室进行水温调控, 同时进一步优化水体微生态净化能力, 使其生长条件更贴近开放流水养殖环境, 进而提升亚东鲑养殖效益, 保证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配制3个饲料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饲料脂肪水平(20%、25%和30%)的9种饲料探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初始体重为1.5 kg)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蛋白质水平为40%、脂肪水平≥25%的饲料组(P40L25和P40L30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最高,且P40L30组饲料系数最低。在生理代谢方面,高蛋白质饲料(45%)会降低三倍体虹鳟内脏中的脂肪沉积,并促进肝脏健康;高脂肪饲料(30%)不会增加肝脏脂肪含量,同时会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然而高蛋白质高脂肪饲料(P45L30)组肠道发生氧化损伤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鱼类生长和饲料利用。在感官品质方面,肌肉红色值在P45L30组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质和气味无明显影响,而投喂高蛋白质饲料(45%)会导致肉质下降。综合以上结果,体重在1.5—2.5 kg生长阶段的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0%,适宜脂肪水平为≥25%。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林地养分状况,寻求可能的养分输入途径,实现林地长期生产力的维持和提高,采用网袋法研究了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落叶、枝条(直径小于0.5 cm)、细根(直径小于2 mm)以及树皮的分解率和分解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残余物在一年中分解速率的变化总体表现为快—慢—快的节律,但位于地下的细根分解过程与位于地表的落叶、枝条和树皮有所不同,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阶段的分解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种残余物的分解速率不同,实验后期细根的分解率为42.5%,落叶的分解率为30.5%,树皮的分解率为26.0%,枝条的分解率为20.9%,不同残余物的分解速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中不同有机残体在不同分解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其养分释放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其分解,以不断提高立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 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 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 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 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l-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 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 m内...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更清洁高效的养殖模式,研究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改良,对5个月试验周期内池塘水体理化指标和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池塘水体的理化指标呈波动性变化,试验结束时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4.85和1.04 mg/L,总氮浓度符合淡水养殖尾水排放二级标准。饲料和底泥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池塘氮元素输入量的50.6%和43.7%,磷元素输入量的49.4%和46.9%;底泥积累是池塘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池塘氮磷元素输出量的53.3%和78.7%。试验池塘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65.2%和16.6%,其中鲤对氮磷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鱼类(P<0.05),鲢、鳙对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改良后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有效降低了营养负荷,提高了养殖生物的氮磷利用率,减轻了养殖尾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成本较低且可持续发展的池塘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养殖模式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肉品质的影响, 实验对两种养殖模式下(传统池塘养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草鱼的食用品质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循环水养殖草鱼肌肉白度和弹性高于传统池塘养殖的草鱼, 且其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 其中, n-3和n-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 是其1.2倍, 使得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品质更佳。此外, 循环水养殖可降低草鱼中带有土腥味和青草味的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等物质的含量, 且鲜味核苷酸(IMP)含量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 使得草鱼的风味更鲜美、浓厚。研究表明, 循环水养殖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特性均优于传统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9.
采用剖面法对宽窄行栽植模式下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管式TDR系统对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据此计算林木根系吸水速率,以探讨土壤含水率、根系分布和根系吸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毛白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林带两侧和不同径向距离处非常接近(P>0.05);但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P<0.01),其中0-20和60-15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根系所占比例共达86%;不同径阶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P<0.01),且其比例关系会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栽植方位下,林带东侧毛白杨根系分布的浅层化程度高于西侧,且在径向240-280 cm内其0-0.5 mm的极细根显著多于西侧(P<0.05)。因此,宽窄行栽植模式下,深度和径阶是毛白杨根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栽植方位会对其形态构型产生影响。毛白杨根系吸水模式受细根分布的影响,但会随土壤剖面水分有效性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增加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表土层;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降低时,深层土壤根系的吸水贡献率会逐渐增加;当土壤剖面水分条件异质性较高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根系密度与水分有效性均较高的区域;当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匀且不存在水分胁迫时,根系吸水分布与细根分布最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