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 μm、≤100 μm和≤20 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三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834~0.4498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12~0.2998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生长率比值(g:k)为0.4271~3.4901,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41%~25.90%,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48.20%~314.69%。≤20 μm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占微型浮游动物(≤200 μm)的相关比例范围为73.85%~97.69%、76.67%~97.91%、78.87%~98.59%。这表明≤20 μm微型浮游动物比≥20 μm的微型浮游动物在对虾养殖中后期虾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象山港不同养殖类型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2009年2月在象山港顶部海域分别对海带、牡蛎和鱼类网箱3种不同养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种,隶属8门12纲53科,以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海带养殖区优势种有5种;牡蛎养殖区有4种;网箱养殖区有9种。海带、牡蛎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2±71)个/m2、(94±91)个/m2和(210±132)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6.51±11.06) g/m2、(53.03±61.94) g/m2和(108.80±73.56) 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养殖区和不同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Tukey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栖息密度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和网箱养殖区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牡蛎与鱼类网箱养殖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养殖区间无显著差异,海带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与网箱养殖区间均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总氮和总磷等,排序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情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较明显扰动,而海带和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扰动。  相似文献   
83.
大黄鱼池塘不同混养模式生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GM  Xu YJ  Lu HX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325-1331
利用菊花江蓠、双齿围沙蚕和大黄鱼在陆基围隔中构建鱼+藻(FG)、鱼+藻+沙蚕(FGP)以及鱼+沙蚕(FP)3种复合养殖模式,以单养鱼(F)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模式系统的沉积物、水体环境状况、养殖效益及氮、磷元素的回收效率.结果表明:菊花江蓠主要作用于系统水体中氮和磷的净化,具藻处理中氮、磷含量均显著低于无藻处理,对于水体环境中磷的利用效率达到投入量的33.8%~34.0%;沙蚕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沉积物环境的改善,具沙蚕处理中氮、磷含量低于不具沙蚕处理,且在沉积物表层(1~2 cm)和次表层(2~4 cm)差异均显著.相对于F处理,FGP及FP处理总氮(TN)、总磷(TP)和无机磷(IP)分别下降了8.9%~9.2%、6.1%~6.3%和8.0%~8.1%.沙蚕对于沉积物中磷的回收达到投入量的7.5%~7.8%,有效减缓了磷在沉积物中的积累.FGP系统具有最佳的物质利用率及资源效益.  相似文献   
84.
为提高作为家庭观赏动物金钱龟的养殖效果,进行了鲜活饲料、水龟配合饲料及二者混合饲料养殖效果的比较研究.经过320 d实验,利用粗蛋白含量35.2%的水龟配合饲料喂养,饲料成本最低,效率显著高于鲜活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但体重增长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从养殖成本、饲料转化率及日常管理考虑,配合饲料优于鲜活饲料.  相似文献   
85.
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都江堰人工养殖围栏内林麝采食的野生及栽种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围栏内共有林麝采食植物64种,隶属于31科,多属于农田野草、野菜,少数是栽种的饲草、树木.分析了林麝采食利用植物的特点及这些植物作为饲料在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汪玉如  汪志如  涂翔宇  吕霞 《蛇志》2011,23(2):122-125
本文对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进行分类学等研究,棕黑锦蛇被认为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e s.schrenckii)和赤峰亚种(Elaphe s.anomala),但也有学者将后者提升为种,即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有关该种分类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作为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体形最大的蛇种,棕黑锦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研究极为有限,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过度利用导致野外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建议加强棕黑锦蛇生态学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微生物絮凝剂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絮凝剂,因其安全、高效等特性,正逐渐成为目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研究的热点。主要从微生物絮凝剂的概念、絮凝机理、特点、研究现状、应用实例等方面,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作为水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并就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8.
中国对虾产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的许多养殖户习惯称其“海参圈”为“对虾圈”,这是因为目前的许多“海参圈”是当年荒废的“对虾圈”改造而来的。近年海参产销两旺,海参价格一路走高,吸引了众多投资,或改造“对虾圈”,或围填海建新的海参圈和海参苗厂。有海参养殖专家曾撰文警告说,由于海参不规范的养殖技术,不合理的布局,不仅会制约其自身发展还会污染了水域环境连累到潮间带上的其他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89.
为了高效降解造纸污水中木质素类化合物,采用苯胺兰和鞣酸平板法从腐木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具有高降解木质素活性的丝状真菌,经鉴定为绿色木霉,命名为Bax.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尿紊,最适酸碱度为pH 5.0,最适温度为30℃.通过对木质素氧化酶系分析,主要起作用的是漆酶和木质素酶,为造纸污水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