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田琴  段涵宁  王云强  李海涛  李璐 《广西植物》2022,42(10):1661-1674
为澄清仙茅科属间界限不清的分类学问题,该文以中国仙茅科3属5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其叶形态、叶表皮显微特征和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叶形态有小型平整叶、中型波状叶、大型折扇状叶三种。(2)叶表皮毛状体结构为单细胞单列,可分为长柔毛、糙伏毛和星状柔毛三类。(3)叶表皮细胞有六边形和五边形,气孔为平列型和椭圆形,气孔大小和气扎密度呈反比。(4)叶表皮蜡质纹饰有光滑、颗粒、屑状和壳状四类。(5)叶中脉横切面分为平整型和龙骨型,维管束有圆形和椭圆形,叶表皮厚度与表皮细胞具有正相关性。对5种植物的叶形态和叶解剖特征比较分析认为,一些特征组合有助于理解仙茅科属间的亲缘关系和物种鉴定,支持大叶仙茅属独立于仙茅属。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地理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评估兴安落叶松林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对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可能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地理分布的8个气候变量:最冷月平均温度(Tc)、最暖月平均温度(Tw)、气温年较差(DTY)、≥5℃积温(GDD5)、年均降水量(P)、秋冬季平均降水量(Paw)、湿润指数(MI)和年辐射量(RAD),利用最大熵模型确定了影响中国兴安落叶松林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了兴安落叶松林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兴安落叶松林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Tc、DTY、RAD和GDD5,累积贡献率达87.8%,表明热量(温度与辐射)是兴安落叶松林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而水分限制作用相当有限。中国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中、低气候适宜区域,其气候特征为:-28.8℃≤Tc≤-19.5℃;39.0℃≤DTY≤46.2℃;2871.7 MJ·m-2≤RAD≤3519.8 MJ·m-2;1000.0℃·d≤GDD5≤2100.0℃·d。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灰梅属(Canoparmelia)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研究,澄清了云南南部报道的珊瑚大叶梅(Parmotrema conformatum)是裂芽灰梅(Cecaperata)的错误鉴定。由于珊瑚大叶梅和裂芽灰梅在经典分类鉴别上容易混淆,通过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裂芽灰梅与粉芽灰梅(Ctexana)及同心灰梅(Cconcrescen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首次记录了粉芽灰梅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文中对两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已知灰梅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4.
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帽儿山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树木年轮样本和气象资料,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进行了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年年均温度上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平均温度每10年约上升0.4℃,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约上升0.3℃,年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约上升0.5℃,但是年降水量随着年份变化不显著(p>0.05)。从月均温度来看,所有月份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2月份温度上升最为明显,达到0.9~1℃/10年,而夏季(6~8月)上升的较小,达到0.2~0.7℃/10年;多数月份降雨量随年龄变化不显著(p>0.05)。在这一气候变暖过程中,早材及总年轮宽度生长随着夏季(6~7月)温度上升而下降,春季(5月)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晚材随着秋季(9月)温度上升而增加,导致在年水平上,年轮生长随着年均温的变化不显著(p>0.05)。降雨量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没有稳定的变化趋势,但是对年轮影响明显,在年水平上,早材与年轮的生长均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p<0.05)。如果未来东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而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春季和秋季温度升高导致的年轮生长增加会被夏季过高温度抑制年轮生长所抵消,因此,落叶松林径向生长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05.
银缕梅为我国特有珍稀树种,属于国家I级保护植物。本文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典型样地法研究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银缕梅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龙王山银缕梅种群规模偏小,但是其萌生特性明显;其种群共有6个龄级,但幼苗、幼树较少,中龄级的个体偏多,种群更新能力弱,种群结构总体上呈现衰退趋势。在龙王山3个地点的银缕梅种群主要呈集群分布,这与它们生长的生境、繁殖方式密切相关。此外,对该种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6.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经0.1%NaCl处理的滨梅茎段的不定芽增殖数、茎高、鲜重、干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提高,0.1%-0.3%NaCl处理的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无明显变化,在盐梯度0-0.5%NaCl浓度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7.
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98年5月~1999年8月对太湖梅梁湾4站点进行了每季1次、为期1年的初级生产力及相关因子研究,分析了梅梁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梁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春、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索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比秋、冬季高,空间上位于污染严重的直湖港口6#点叶绿索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高,并大致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在春、夏、秋季光照较强时,初级生产力最大指值出现在水下20~50cm处。到冬季垂直差异不明显;10~30℃之间初级生产力基本上随温度的上升而呈指数增加趋势.浮游植物生物现存量与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相关性变化很大.光照显著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春、夏季强光作用下表面光抑制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8.
将4个纬度上(大兴安岭塔河、大兴安岭松岭、黑河孙吴、伊春带岭)8年生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幼树移栽到其分布区的南缘构成4个实验处理,以探索树木水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采用基于热平衡方法的包裹式茎流计和环境因子自动测定系统同步测定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及其相应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密度基本上呈现单峰曲线日变化格局,而日最大液流出现的时间随生长季节和实验处理不同而略有变化.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平均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在展叶前、中和后期分别为26.24~54.45 g·cm-2·d-1、114.33~355.39 g·cm-2.d-1和58.32~304.03 g·cm-2.d-1.展叶期间落叶松的日耗水量与距地面10cm处树干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与针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环境因子随生长阶段和实验处理而变化,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其中太阳辐射通常是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9.
<正>灰梅属Canoparmelia Elix&Hale隶属于梅衣科Parmeliaceae、茶渍目Lecanoral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原为广义梅衣属Parmelia Ach.s.lat.的一类群,被包括在拟梅衣属Pseudoparmelia Lynge中  相似文献   
110.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88块固定标准地数据,采用MATLAB中log-sigmoid型函数(logsig)和线性函数(purelin)为神经元的作用函数,依据全林分生长模型的概念,以年龄(A)、地位级指数(SCI)和林分密度指数(SDI)作为输入变量,以林分每公顷蓄积量(M)作为输出变量,构建和训练了全林分生长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常规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精度高达99.6%,检验精度为98.9%,说明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适应性,对林分生长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