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4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泛素化是真核生物特有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地参与宿主细胞各种信号通路和生理过程.病原菌常通过分泌毒性效应蛋白,对泛素和泛素结合酶进行独特的共价修饰,或者利用泛素连接酶和去泛素化酶的酶学活性,调节宿主泛素化过程,从而干扰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细菌的感染和生存.本文概述了病原菌效应蛋白调节宿主泛素化途径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最新发现.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 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 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 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关性,而运动后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独立相关。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降低,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与心肺运动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 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 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2显著高于PuaO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 mmHg;而PuvCO2显著低于PuaCO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 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2显著高于Puv-uaCO2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54.
自噬是一种在进化上保守的溶酶体依赖的降解途径。近十多年来,自噬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噬过程中关键蛋白复合物的乙酰化修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该文阐述了细胞自噬过程中主要蛋白复合物的乙酰化修饰作用进展,并对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关系作一总结。总之,自噬过程中蛋白乙酰化修饰已经成为自噬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必将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5.
《保鲜与加工》是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主办的农产品采后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北方优秀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收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索SITS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量0.9mg/kg体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ITSSICH风险评分,并记录总分及风险水平分层结果,按总分0、1、2、3、4、5、6、7、8、≥9分,分为10组,再按风险水平低危、平均、中危、高危分为4组,记录各组患者溶栓后有颅内出血(包括SICH)的比例,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SITSSICH风险评分0.5分、6分、7分、8分、≥9分各组SICH的比例分别为0.0%、8.3%、10.0%、25%和50.0%,卡方检验得x2=64.38,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SITSSICH风险评分值的增加SICH的比例也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低危及平均组的SICH比率为0%,中危、高危组的SICH比率分别11.5%,50%,卡方检验得xZ=-59.52,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SITSSICH风险水平越高,SICH的比例也越高,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422,P〈0.001;说明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S1CH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经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方案(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SITSSICH风险评分分值的增加与SICH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SITSSICH风险评分是一个能够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的简单易行的实用的I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57.
周兢  李自清  徐琳琳  朱琳娜  高玉树  黄越 《生物磁学》2013,(35):6949-6951,695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椎动脉血流量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PCI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并确诊为非后循环缺血症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观察组患者需行头颅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内径、血流量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椎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7.5%(44例),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42%(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狭窄、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此处所指的血流量是指小于200mL/min那部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头颅CTA对比检查,彩色多普勒具有直接、准确、方便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可有效的诊断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58.
叶红  张云安  崔敏  吴进荣  刘德胜 《生物磁学》2013,(34):6757-676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ASAI.II级、年龄18~60岁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地佐辛0.1mg/kg开皮前15rain静脉注射;B组给予地佐辛0.15mg/kg开皮前15min静脉注射;C组给予地佐辛0.2mg/kg开皮前15min静脉注射,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辅助镇痛药物的使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c组术后2、4、6、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A组术后辅助镇痛药的使用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皮前15rain静注地佐辛0.15mg/kg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9.
李华哲  张捍军  赵承斌 《生物磁学》2013,(24):4723-4726
摘要目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r)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本文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对0VCF的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发展过程、作用机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PKP治疗的OVCF158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103例;患者年龄52--87岁,平均68.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1日、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疼痛(VAs)及功能情况(ODD进行评价,并对以上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出现椎体间隙渗漏,5例渗漏至椎体周缘,2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无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VAS评分评价,术前(7.60±0.95)分,术后1日(1.00±0.74)分,术后三个月(0.20±0.48)分,术后疼痛缓解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术前(84.94±4-36)%,术后1日(20.47±3.61)%,术后三个月(9.85±3.43m,术后功能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KP术后1日患者疼痛及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较术后1日亦有进一步的改观。术后后续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及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骨质,预防相邻椎体及其他部位骨质骨折,使疗效更加满意。PKP为治疗OVCF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