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莱茵衣藻快速简便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模式生物莱茵衣藻为受体材料,从转化方法和转化子快速鉴定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方法]比较了固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和液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对根癌农杆菌LBA 4404介导的莱茵衣藻CC425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并比较了(1)首先经过TE裂解再进行...  相似文献   
52.
兔胚泡与孕兔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共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英  陈幼珍 《动物学报》1996,42(1):108-109
  相似文献   
53.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嵌合基因的重组工作,我们得到了在Ti质粒T-DNA区带嵌合的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NPT Ⅱ基因的土壤杆菌菌株——pACK403。通过与烟草叶圆片共培养转化,再生植株的筛选,观察在转化植物中表达的这种外壳蛋白能否延缓或减轻烟草花叶病毒对它们的危害。以期用基因工程手段使植物获得抗病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54.
干细胞共培养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共培养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将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细胞在同一个体系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该技术的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共培养的细胞种类、共培养条件、共培养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种类细胞共培养,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最为常见。该文对在神经、骨关节、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替代治疗中有重要价值的共培养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种类的体细胞共培养作了重点介绍,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共培养对体外诱导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生成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得到骨髓和脐带2种来源的MSC,并对它们进行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能力的鉴定,同时通过实时定量PCR及对RT-PCR产物的电泳分析,对比相同培养代数下2种MSC表达造血因子的情况;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或Trans-well分隔的方式分别与MSC共培养,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巨核系特异性的表面标志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骨髓和脐带来源的MSC均分泌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的造血因子,与造血干/祖细胞直接共培养,对于巨核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化效果不明显;在非接触共培养的条件下,对巨核细胞的增殖及分化都产生促进作用,且骨髓来源的MSC较脐带来源的MSC效果更加明显。结论:MSC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非接触培养,对其向巨核分化和增殖的促进作用明显,本实验所用的骨髓来源MSC促分化效果更好。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巨核系诱导分化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对未来体外大规模制备巨核系祖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李富航  靳宇飞  毕龙  裴国献 《生物磁学》2014,(19):3615-3618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P,SP)在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体外联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P物质作用于种子细胞的最适浓度指导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方法:采用新生新西兰大白兔胎兔(雌雄不限)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及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并鉴定。将诱导7d的两种细胞按2:1比例混合培养,待细胞传至2代加入不同浓度的sP作为实验组,以正常未加sP的细胞培养基为对照组。培养后1、3、5、7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数量,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浓度范围从1×10^-12-1×10^-6mol/L的sP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的作用功效最强。结论:在体外直接联合共培养的体系中,SP对新种子细胞促进效果明显,其在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共培养对放线菌产生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合抗菌活性测定及HPLC-PDA分析,研究了22株放线菌的单培养及其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培养发酵代谢产物的差异,并选取抗菌活性较强的链霉菌FXJ2.014进一步研究其代谢产物。发现FXJ2.014、FXJ1.296、AS4.1252三株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共培养时产生其在相同条件下单培养时没有的物质,其中链霉菌FXJ2.014单培养时主要产生醌霉素A,共培养时产物中增加了醌霉素结构类似物FXJ2.014-HB。进一步的抗菌、抗肿瘤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者的生物活性有较显著的差异,且FXJ2.014-HB对多种肿瘤细胞系的抑制活性普遍弱于高毒性的醌霉素A,为有潜力的细胞毒性较小的抗生素。共培养是一条很有希望的发掘放线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8.
采用体外厌氧共培养技术,研究了瘤胃真菌和纤维降解细菌在不同精粗比(A组为全粗料,B组3∶7,C组5∶5,D组7∶3,E组为全精料)底物下菌群变化及其共培养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0h相比,发酵至24h时B组和C组的厌氧真菌数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A组和D组则有所下降,E组未检测到真菌生长;纤维降解细菌随精粗比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发酵至48h时,各组均未检测到真菌生长;从A组到C组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此后急剧下降。DGGE结果表明,A、B和C组(精粗比低于5∶5)的DGGE图谱相似,有11条共有条带,但是当精粗比上升到7:3时,条带数目显著下降。随精料比例的增加,整个发酵期共培养系统中pH值显著下降(P<0.05)。整个发酵期间,共培养系统发酵产生的VFA主要为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量较少,乙酸与丙酸比值从A组到C组呈下降趋势,此后呈上升趋势。随精料比例的上升,发酵48h时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从A组到C组呈上升趋势,此后呈下降趋势。发酵48h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均以A组最高,而α-淀粉酶活从A组到D组逐渐增大,而E组最低,仅为B、C、D组的1/4~1/3。  相似文献   
59.
在模拟骨髓造血壁龛(hematopoietic niche)的氧分压条件下,探讨微囊化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和调控机理.分离培养人髂骨OB,采用聚电解质络合法将第3代的OB以密度为8×105 ml包埋在直径为0.5 mm的明胶-海藻酸钠-壳聚糖(GAC)微胶珠中.将微珠+造血干/祖细胞(A′组)、造血干/祖细胞(B′组)及微珠(C′组)置于6孔板,在5%氧分压下进行培养.同时在20%常氧条件下设置同样分组培养作为对照(A,B,C).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半固体细胞集落培养,观察比较各培养体系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并检测体系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变化以探讨作用机理.经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人成骨细胞在微珠中分散均匀,生长状态良好.微珠内部有丰富的孔道供营养物质传递,有大量造血干/祖细胞弱黏附于微珠表面.经过7天的培养,A′、B′、A、B四组造血细胞的扩增倍数分别为(49.0 ± 4.6),(3.3 ± 0.5),(17.7 ± 1.2)和(1.9 ± 0.2).A′、B′、A 组的CD34+细胞分别扩增了(87.6 ± 8.3), (2.2 ± 0.3)和(14.9 ± 1.0)倍,B组则出现下降.A′、B′、A、B四组CFU-Cs集落扩增倍数分别为(9.8 ± 0.8),(3.5 ± 0.4), (6.9 ± 0.7)和(2.6 ± 0.2).低氧共培养体系比常氧共培养体系和非共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有更大的促进作用.A′、B′、C′中IL-6和LIF含量明显高于对应的A、B、C组,与扩增倍数的差异相对应.微囊化成骨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扩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氧分压接近体内造血壁龛氧环境,在此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量增多并通过其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构建体外共培养体系,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对脂多糖(LPS)活化后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TIMP1/MMP9途径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振荡分离法获取C57/BL6小鼠原代RMG,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Iba1的表达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含有LPS的培养基(终浓度为1μg·mL~(-1))刺激RMG 24h后,将其分为LPS对照组、NSCs组、TB-NSCs组,其中NSCs组将RMG与NSCs共培养24 h,TB-NSCs组将RMG与用中和性抗体封闭TIMP1的NSCs共培养24h;同时,未予以LPS刺激的RMG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RMG的Ki67表达情况,观察其增殖能力;TUNEL技术检测各组RMG凋亡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RMG上清液中TNF-α、IL~(-1)β的蛋白质量浓度。结果:采用振荡分离法获取的原代RMG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ba1呈阳性。NSCs组Ki67阳性率较LPS对照组降低(P0.05),而TB-NSCs组Ki67阳性率较NSCs组升高(P0.05)。NSCs组TUNEL阳性率较LPS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TB-NSCs组TUNEL阳性率与N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NSCs组、TB-NSCs组RMG上清液中TNF-α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2.10±0.65)、(25.69±2.01)、(20.01±1.63)、(23.76±1.45)ng·mL~(-1),总体比较差异显著(FTNF-α=302.65,PTNF-α0.05);IL~(-1)β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77±0.74)、(15.38±1.18)、(10.88±0.95)、(13.45±1.41)ng·mL~(-1),总体比较差异非常显著(FIL~(-1)β=179.84,PIL~(-1)β0.05);其中,NSCs组TNF-α及IL~(-1)β蛋白质量浓度均较LPS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TB-NSCs组TNF-α及IL~(-1)β蛋白质量浓度较NSC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体外共培养模式下,NSCs可抑制RMG增殖能力,提高其凋亡水平,并抑制其分泌促炎因子TNF-α及IL~(-1)β,该效应可能与调控TIMP1/MMP9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