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4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2035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66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高等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免疫亲近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箭免疫电泳分析表明:大豆叶绿体抗体与大豆线粒体有免疫交叉反应,同时大豆线粒体抗体与大豆叶绿体也有免疫交叉反应,但是大豆线粒体的抗体与鼠肝线粒体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这说明高等植物线粒体对叶绿体比之对动物线粒体在免疫特性上有更大的亲近性,亦即高等植物线粒体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有更大的同源性。经火箭免疫电泳、交叉免疫电泳和线状免疫电泳进一步分析表明:菠菜偶联因子抗体(AbCF_1)和大豆线粒体、大豆叶绿体间,大豆线粒体抗体与CF_1和大豆叶绿体之间,以及大豆叶绿体的抗体(AbC)与CF_1和大豆线粒体间有免疫交叉反应,说明两种换能器之间有免疫亲近性,并分别与CF_1存在免疫亲近性。这揭示两种换能器免疫亲近性的表现是由于存在共同物质基础所致,这内在共同物质基础是偶联因子。这个结果有力地支持高等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以及发生上存在同源性的观点,在理论上也为两种换能器的起源和演化上存在同源性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2.
63.
张树林 《微生物与感染》1994,17(2):63-65,67
CD4T细胞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时免疫缺陷的原因。HIV本身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细胞病理作用,但还有许多其它机理导致CD4T细胞损伤。最近资料表明,淋巴器官在HIV感染的免疫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对HIV感染免疫发病理的了解是临床治疗的基础,为此本文就HIV感染疾病过程、CD4T细胞损伤机理及淋巴器官在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研究现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4.
用四氯化碳(CCl4)损伤正常大鼠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细胞原癌基因(c-fos/c-jun)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表明,当成年大鼠的静息期肝细胞受到CCl4损伤性刺激后,c-fos/c-jun产物(Fos和Jun)水平升高,在CCl4处理后30min开始升高,在4h时消失。8h后Fos/Jun再度出现,并持续24h以上。ICC法表明,Jun阳性细胞为靠近肝中央静脉区的肝实质细胞。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肝受CCl4损伤后肝细胞的原癌基因c-fos/c-jun出现即时的与滞后的两次表达,这与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有关,这种基因表达也许可作为肝再生过程中识别特殊体液因子的标志。  相似文献   
65.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腺IAPP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腺IAPP-IR阳性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生后1天的大鼠胰岛内即已存在IAPP-IR阳性细胞,双染法证实IAPP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B细胞的胞质内。IAPP细胞免疫反应强度随生后发育而变化,28天以后趋于稳定。胰腺外分泌部也有散在的IAPP-IR细胞。本文初步探讨了上述结果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6.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在体外细胞质内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在犬肾传代细胞内形态发生及其抗原定位的电镜和免疫胶体金电镜研究,发现ICHV除了在宿主细胞核内发生外,还有一条细胞质内的发生途径。在细胞质内病毒核壳体的装配是以均质致密包涵体和副晶格包涵体为“基地”,这与人们熟知的细胞核内形态发生方式相似。免疫胶体金标记显示,细胞质包涵体中含有大量的ICHV抗原成分,显核壳体在细胞质内装配病毒的结构蛋白来源。此外,在感染的细胞质内还观察到与核内相同的病毒核心样结构。  相似文献   
67.
本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纯化的抗EBNA亚型抗体,结合显微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技术,检测在不同感染状态下,三种亚型EBNA抗原在细胞中的表达程度。结果表明,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Raji细胞EBNA-1表达量较大,经巴豆油和正丁酸诱导进入钝挫感染状态后EBNA-1表达减少,而EBNA-2的表达增强。B_(95-8)细胞也有相似的趋势。表明EB病毒的激活可能与不同EBNA亚型表达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8.
分别制备了兔抗人M蛋白(B成分)抗血清和兔抗人C成分[1]抗血清。用蛋白A-胶体金作标记物,对经LowicrylK4M低温包埋的人骨骼肌超薄切片中M蛋白和分子量140000的C成分进行免疫电镜定位。发现M蛋白分布于整个M线,而C成分虽然也集中于M线以内,但主要分布于M线内的边缘区域。  相似文献   
69.
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技术对蚕豆叶肉细胞中ABA定位的研究表明,在以ABA抗体处理的切片中,叶绿体有大量的金颗粒标记,细胞质和细胞核也有金颗粒标记,但液泡和细胞壁中没有金颗粒标记。免疫染色前用胰蛋白酶处理可显著增强金颗粒标记密度,而不用EDC固定或以免疫前兔血清处理的切片中几乎没有金颗粒标记。本实验为蚕豆叶肉细胞中ABA的分布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说明了该技术是研究ABA定位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抗菌肽在饵料微藻中表达后的抗菌特性,构建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湖泊微拟球藻(N.limnetic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抗菌肽(源自虹鳟,Cath-1a)表达质粒,分别转化相应的微藻,检测转化子中抗菌肽的表达量和体外抑菌效果,将藻株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喂食斑马鱼,初步分析了抗菌肽及藻体自身的岩藻黄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在3种微藻中均可以成功表达,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仅三角褐指藻对水产领域常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然而抗菌肽的表达并未使3种藻株的体外抑菌性增加。添加藻粉对斑马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通过检测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丙二醛的含量,表明添加藻粉可增强斑马鱼的抗氧化和抗炎症能力,表达抗菌肽(PtC组)能进一步提高斑马鱼的免疫力。另外,添加Pt6(富含岩藻黄素)藻粉组比添加PtC的抗炎效果更显著,表明三角褐指藻中的岩藻黄素和二十碳五烯酸对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