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83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水淹生境下秋华柳对镉污染土壤研究修复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成城  陈锦平  马文超  刘媛  贾中民  魏虹  王婷 《生态学报》2016,36(13):3978-3986
以耐水淹和耐重金属的秋华柳(Salix variegata)作为试验材料,从土壤角度出发,探究秋华柳在水淹条件下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设置无植物和种植秋华柳两个处理组,分别对两组设置两个水分处理组:正常供水组(CK)及土壤水淹组(FL),4个镉浓度处理组:对照组(0 mg/kg)、低浓度(0.5 mg/kg)、中浓度(2 mg/kg)及高浓度(10 mg/kg)。分别于处理后的第30天和第60天对各处理组的土壤和水淹组水样进行取样。试验结果表明:(1)镉处理浓度越高,土壤中镉活性态浓度越高,生物毒性越强。(2)水淹显著降低土壤活性态Cd浓度(P < 0.05),增大土壤修复难度。(3)种植秋华柳对30d土壤Cd全量及各形态镉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 > 0.05);对第60天正常供水和水淹组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镉浓度以及60d水淹组土壤Cd全量均有显著影响(P < 0.05)。(4)秋华柳种植显著降低土壤Cd迁移系数,30d正常供水组、水淹组以及60d正常供水组和水淹组平均降幅分别为2.0%、4.12%、9.71%、9.32%。处理时间过短和试验用苗生物量小可能是秋华柳对土壤全量Cd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但秋华柳均显著降低正常供水和水淹组土壤迁移系数且二组降幅差异不大。研究表明:水淹生境下,秋华柳对Cd污染的土壤仍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8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修复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永强  郭明  刘思然  杨俊 《生态学报》2016,36(8):2442-2450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WEB OF SCIENCE中1997—2015年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以"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和ecological restora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Bibexcel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利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绘制出共词网络可视图,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此来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现状。以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客观的评价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研究概况及研究热点,明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的方向,从而为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镉在土壤-香根草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超  刘媛  孙晓灿  陈锦平  魏虹 《生态学报》2016,36(11):3411-3418
以无植物组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试验方式探讨不同Cd浓度胁迫条件下香根草根际土壤中重金属Cd的积累、迁移及转化特征。土壤Cd处理设4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2、20、80 mg/kg土壤干重。结果表明:(1)香根草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和总Cd含量。(2)香根草各部分Cd积累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90 d时80 mg/kg处理组地上部分和根的Cd积累量分别高达180.42 mg/kg和241.54 mg/kg。(3)各浓度Cd处理下,富集系数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4)香根草地上部分Cd含量小于根部,各处理转移系数均小于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低浓度处理组的转移系数稍有降低,高浓度处理组的转移系数则显著上升。(5)种植香根草使其根际土中残渣态的Cd转化为生物有效态Cd,提高Cd清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Cd,降低土壤中总Cd含量,提高土壤安全性,可作为Cd污染地区植物修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 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 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 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 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 3种附着基的出苗率分别为 85.5%、80.2%和91.3%, 平均株高约1.3 mm。前20天木板幼苗密度最高, 达8.2株/cm2, 但幼苗均生长缓慢。第30天, 幼苗出现明显分枝, 生长率增大到前20天的1.6倍, 其中棕绳幼苗株高最大, 幼苗存活率分别为83.6%、79.7%和75.6%。第60天棕绳幼苗密度及平均株高均最大。将附有幼苗的水泥板(藻礁)、棕绳放入海区进行养殖, 发现幼苗在浪大流急海区生长较快, 4周后平均株高分别达98.7和103.1 mm, 是对照组的1.5倍, 但棕绳脱苗严重。藻礁较适合海区规模化投放养殖, 是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对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功能、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入院后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应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后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再次手术或介入率为2.94%,低于对照组的22.58%(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胱抑素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NF-γ)、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80.65%,随访36个月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1.18%和29.03%,经Log Rank分析显示,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肝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患者近中期随访生存率较高,其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6.
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致性与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为核心, 致力于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生态保护红线修复分区分类展开, 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目标, 具有自然修复和社会修复双重内涵。生态保护红线存在脆弱性、敏感性、复杂性与极易破坏性等特征, 它在建立修复机制法治化过程中遇到空间不可置换、治理费用高昂和治理主体责任错乱等困境。生态保护红线修复机制应建立“明确预防为主原则为指导、成立修复专项资金为手段、确定修复主体顺位为责任保障”的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以实现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87.
木本植物木质部的冻融栓塞应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冻融栓塞在中高纬度地区木本植物中普遍存在。抗冻融栓塞能力对在寒冷环境中木本植物的生长和安全越冬十分关键, 这直接决定植物分布范围。冻融栓塞是由于冰中气体溶解度低, 木质部水分在低温下冷冻, 使之前水中溶解的气体逸出到导管中, 随后木质部中的冰融化又使气泡扩张而引发的栓塞现象。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差异会影响植物的抗冻融栓塞能力, 植物还可以通过调节木质部正压、代谢耗能等方式主动修复冻融栓塞, 也可通过增加树液溶质含量等逃避冷冻, 以减少低温损伤。然而, 与干旱栓塞相比, 目前对木质部冻融栓塞的形成以及植物响应和调节机制的理解不足。为此, 该文首先综述了木质部冻融栓塞的形成机制和植物的逃避、忍耐、修复等3种冻融栓塞的应对策略, 然后总结了木质部抗低温胁迫能力的生理表现、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低温抗性、干旱抗性和水力效率之间的多元权衡关系, 最后提出今后该领域中的5个优先研究问题: (1)不同植物冰冻的最低温度阈值; (2)是否存在应对低温胁迫的水力脆弱性分割机制; (3)冻融栓塞修复与代谢消耗的关系; (4)低温抗性、干旱抗性和水力效率之间的权衡关系; (5)抗冻融栓塞性状是否能够纳入经济性状谱系。  相似文献   
88.
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9.
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属性辨析及生态修复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俊国  赵丹丹  叶斌 《生态学报》2019,39(9):3019-3025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功能减弱、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湿地退化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阻碍。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制度保障。深入剖析湿地属性,结合政策保障,有针对性的提出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治理措施,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的水命脉-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剖析其生态属性和已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本质是典型的湖泊湿地,同时兼具沼泽湿地特征,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白洋淀有向沼泽湿地逆向演替的变化趋势。湿地内存在面积萎缩、水资源量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本研究建议:为顺利建设雄安新区,首先,白洋淀湿地在算清"水账"、"污账"和"生态账"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调配,科学确定白洋淀湿地最佳水位,恢复淀区水量;其次,通过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限制高排污企业建设等措施,加强污染防治,恢复湿地水质;最后,依据生态承载力理论,划分白洋淀流域的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等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为尽快恢复湿地结构与功能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0.
张世文  卜中原  沈强  杨邵文  胡青青  周妍  罗明 《生态学报》2019,39(23):8920-8929
遵循“防源、控流、治汇”理念,以粤北南岭大宝山矿区作为风险源,以所在流域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主要阻力因素,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区域生态阻力面;利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生态修复优先级,提出分区治理重点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阻力系数处于9-32之间,各评价指标的阻力面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其阻力值呈现出东南部大,西北部小的空间格局;长期的矿业开采污染了流域生态环境,且距离矿区越近的区域生态修复的优先性越高。将研究区分为4个优先级区,各区修复优先性依次为Ⅰ区 > Ⅱ区 > Ⅲ区 > Ⅳ区。Ⅰ区重点在于治水,提高pH、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Ⅱ区重点在于河流治理与治土,确保污染减排,增强拦泥库的废水调节。Ⅲ区、Ⅳ区核心在治土,逐步改善土壤条件。研究结果为修复项目在时空尺度上落地和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