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幽门螺杆菌相关保护性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Hp认定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主要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及其特征作了概述,并对未来抗原和疫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本研究通过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基因的分段克隆表达及其在BALB/c小鼠的主动和被动免疫保护试验筛选PRN中的保护性抗原肽。【方法和结果】利用大肠杆菌进行PRN的完整蛋白、N端和C端多肽及其RⅠ和RⅡ区域多肽(双拷贝)的表达,命名为GST-PRN、GST-PN、GST-PC、GST-2PRⅠ和GST-2PRⅡ。Westernblot检测证实5种表达产物均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在主动免疫保护试验中,5种表达产物均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PRN抗体水平;当使用3LD50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强毒株HH0809进行鼻腔攻击后,GST-2PRⅠ的保护率为66.7%(6/9),其余4者的保护率均为100%(9/9);当使用10LD50的HH0809攻击时,其保护率分别为77.8%(7/9)、33.3%(3/9)、66.7%(6/9)、10%(1/10)和60%(6/10)。在被动免疫保护试验中,当使用10LD50的HH0809进行腹腔攻击时,GST-2PRⅠ抗血清对小鼠的保护率为20%(2/10),其余4者的保护率均为100%(10/10);但经天然PRN吸附后的5种兔抗血清均无任何保护力(0/5)。【结论】本研究表明PRN的N端和C端表达多肽均具有较强的针对Bb的保护力,且C端强于N端;而C端RⅡ区域的保护力也显著强于N端RⅠ区域。  相似文献   
103.
炭疽芽胞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炭疽病死亡率非常高 ,当前的疫苗具有效力不稳定、对吸入性炭疽的保护率低、免疫程序繁琐、存在副作用等缺点。近年来人们在改造传统疫苗的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发现 ,如保护性抗原 (PA)的抗体在体内可杀死芽胞 ;通过粘膜免疫能够诱导机体分泌IgA抗体 ;抗多聚谷氨酸 (γ D PGA)抗体可以同炭疽杆菌的繁殖体作用 ,从而杀死繁殖体 ;寻找到新的免疫原。DNA疫苗、活载体疫苗的出现为新一代安全、免疫程序简单、具更高保护率的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人工优化设计并合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第四结构域基因,并与噬菌体gⅢ蛋白N端结构域基因融合,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融合蛋白。结果表明合成了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第四结构域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可溶性融合表达,可溶性表达产物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6%左右;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表达产物能与His单抗(重组蛋白羧基端带有6xHis)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以上结果表明获得了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第四结构域,为利用人抗体库进行筛选抗炭疽毒素的人源性中和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LFn包括炭疽致死因子(LF)的1—254位氨基酸残基,它可以在PA存在时将融合在其C端的外源蛋白/多肽带入细胞.将LFn的编码序列分别导入pas22和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了LF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as22 LFn和pET21 LFn.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插入LF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中,并在其C端融合6个His序列,表达及纯化了LFn EGFP融合蛋白.细胞实验表明,表达的LFn EGFP在PA存在时可以有效地进入细胞.这为今后研究PA和LFn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作为“运用工具”的使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炭疽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对它们的有效性研究不能在人体进行,因此实验模型的选择就特别重要.目前常用的细胞模型主要包括CHO细胞和J774A.1细胞.动物模型种类较多,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都被作为炭疽的动物模型加以研究.由于模型选择的差异,实验结果常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回顾了以往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进行的炭疽实验,分析选择炭疽研究模型的原则和依据.同时,为探讨不同模型之间产生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简要介绍了炭疽杆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炭疽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和抗感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相关的小鼠念珠菌感染疾病模型种类日益增多.与早期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相比,近期感染模型与临床上免疫抑制机会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感染方式、感染的发展进程、临床表现、靶器官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更相近.建立了特定免疫缺陷小鼠(如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等);感染源从白色念珠菌转向非白念珠菌(如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感染方式从局部口腔-消化道感染逐步转变为血源性深部多器官组织感染.特定模型的建立更深入地探讨了宿主-念珠菌感染源之间相互的免疫机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宿主抗念珠菌感染免疫反应中占主导,吞噬细胞直接杀伤真菌;细胞分化为Th1和Th2型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控.体液免疫中一些保护性抗体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猪丹毒丝菌C43065株表面保护性抗原A(SpaA)N端保护区(SpaA-N),并检测其抗原性。方法:利用PCR方法从猪丹毒丝菌C43065株基因组中扩增出spaA基因片段,构建pMD18-spaA重组质粒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以pMD18-spaA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得到spaA-N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spaA-N,经序列测定证实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再经IPTG诱导表达GST-SpaA-N融合蛋白并纯化。结果:扩增得到的spaA基因长1881bp,编码由62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64000的GST-SpaA-N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获得了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GST-SpaA-N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猪丹毒丝菌免疫保护性抗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景观结构的城乡交错带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以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为例,基于2005年SPOT 5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生态风险指数与研究区的高程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程越低,生态风险强度越高,300 m以下区域中,高风险区域约占整个研究区高生态风险总面积的96%;生态风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侧,长双公路与长伊公路之间,该区域地势较低,经济较为活跃,是开发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0.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豌豆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叶水势都明显高于春小麦,它们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清晨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在持续一段低谷后逐渐回升.春小麦各处理的叶水势在拔节和抽穗期相对较高,孕穗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在现蕾期达到最大值,分枝和开花期次之,结荚鼓粒期最低.春小麦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在抽穗期最高,拔节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水分饱和亏的变化正好相反;豌豆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的变化也与之相反.春小麦和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对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日变化影响最强的气象因子分别为大气水势和大气温度.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作物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的优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