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8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87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91.
促炎症消退新介质:消退素与保护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启动(initiation)、发展之后的消退(resolution)是受到体内促消退介质(pro-resolving mediator)调控的主动过程。继发现由花生四烯酸衍生的脂氧素(lipoxin)后,新近又从炎症消退阶段的炎性渗出物中分离出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化而来的消退素(resolvin)与保护素(protectin),它们也具有强效的抗炎促消退效应,成为促炎症消退介质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992.
993.
长期以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被广泛用于临床顽固性癫痫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治疗,近年来又有文献报道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脑缺血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VNS可以减少梗死灶面积和增加脑缺血后实验动物的功能评分,机制上它可以通过减少兴奋性谷氨酸的释放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减少炎症组织的损伤,并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提高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促进神经细胞新生以及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等.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未来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4.
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与传粉动物的互利关系在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然而,有许多植物不为传粉者提供任何报酬,而是利用各种欺骗方式诱骗昆虫拜访,从而实现传粉,即欺骗性传粉。兰科是被子植物大科之一,其高度特化的繁殖器官和适应于昆虫传粉的精巧结构令人称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描述了许多兰花与昆虫精巧的传粉系统,但他忽视了欺骗性传粉的存在。事实上,近1/3的兰科植物都依赖于欺骗性传粉。欺骗性传粉可能是导致兰科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兰花利用或操作昆虫觅食、交配、产卵和栖息等行为,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欺骗性传粉机制,常见的类型包括泛化的食源性欺骗、Batesian拟态、性欺骗、产卵地拟态和栖息地拟态。花的颜色、形态和气味在欺骗性传粉的成功实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欺骗性兰花与传粉昆虫之间的演化可能是不同步的,兰花追踪昆虫的行为信号而发生分化,然而欺骗性传粉可能对昆虫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对昆虫也施加选择压力。由于昆虫的学习行为,欺骗性的兰花一般具有低的昆虫拜访率和结实率,其繁殖成功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欺骗性加剧了兰花对传粉昆虫的依赖,使其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能为兰科植物的有效保护提供指导。在欺骗性传粉系统中,有报酬的伴生植物、拟态模型和其他拟态信号提供者对传粉成功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欺骗性传粉兰花、传粉昆虫和相关的生物和生态因子的网状进化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中国1,334种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中国543个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数据的分析,对我国1,334种兰科植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逐一评价。我们根据有记录分布保护区的数量,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将兰科植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保护状况不明"和"未予评价"6个等级。结果发现:有676种兰科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就地保护,占所评价兰科植物总数的51.9%;但有626种兰科植物保护状况不明,尚未受到就地保护,占总数的46.9%。另外有32种仅分布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本研究中未予评价,约占总数的2.4%。根据评价结果,就兰科植物就地保护中存在的基础调查不足、受关注程度低、受保护率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5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1)加强兰科植物的调查监测;(2)提高兰科植物的保护级别与受关注程度;(3)进一步完善兰科自然保护区建设;(4)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5)定期评价我国兰科植物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996.
湖南丹霞地貌区蕨类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地貌是有别于石灰岩地貌和花岗岩地貌的特殊地貌类型,发育着较为独特的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我们于2007-2010年间对湖南新宁崀山、茶陵浣溪、平江石牛寨、资兴程江口、浏阳达浒、通道万佛山、沅陵五强溪夸父山、溆浦思蒙等地丹霞地貌的蕨类植物进行了广泛调查,报道了湖南丹霞地貌区蕨类植物31科66属183种的详细名录。其中,无腺姬蕨(Hypolepis polypodioides)、隐囊蕨(Notholaena hirsuta)、仙霞铁线蕨(Adiantum juxtapo-situm)、百山祖短肠蕨(Allantodia baishanzuensis)、肉质短肠蕨(A.succulenta)、骨碎补铁角蕨(Asplenium ritoense)、钝齿耳蕨(Polystichum deltodon var.henryi)、无盖耳蕨(P.gymnocarpium)、单羽耳蕨(P.simplicipinnum)、二型肋毛蕨(Ctenitis dingnanensis)等9种为湖南新记录种。湖南丹霞地貌的蕨类植物种类组成主要有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卷柏科、铁角蕨科等较大科及鳞毛蕨属(Dryo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短肠蕨属(Allantodia)和凤尾蕨属(Pteris)等较大属。生态适应特点分析表明丹霞地貌既有喜钙质土的种类,也有喜酸性土的种类,仙霞铁线蕨和无盖耳蕨可能是丹霞地貌的特有植物,因而具有石灰岩地貌蕨类植物区系和花岗岩地貌蕨类植物区系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建议将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fokiensis)、仙霞铁线蕨、骨碎补铁角蕨、鞭叶蕨(Cyrtomidictyum lepidocaulon)、无盖耳蕨等种类列为丹霞地貌蕨类植物中的优先保护种类,将通道万佛山三十六湾、湖南沅陵夸父山列为丹霞地貌蕨类植物的优先保护地区。  相似文献   
997.
<正>由博特百日咳杆菌引起的百日咳疾病在接种过百日咳疫苗的人群中再度发生。接种了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之后机体内百日咳抗体会迅速衰退,免疫力则主要来自于B细胞和T细胞的长期保护。荷兰根据计划免疫程序,给2、3、4和11月龄的婴幼儿分别接种wP和aP,4  相似文献   
998.
<正>背景:基质蛋白2的胞外域(M2e)是一种有希望的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A型流感疫苗候选制剂,因为它是高度保守的,而且抗M2e抗体在动物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STF2.4x M2e(VAX102)是一种重组融合蛋白,即M2e抗原的4个串联拷贝与鼠伤寒沙门菌的鞭毛蛋白相连接而构成的重组融合蛋  相似文献   
999.
台湾的自然保护浪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自然公园、保育机构、民间组织纷纷成立,民众得以多元学习自然生态知识,参与自然保育、环境保护的工作。各类的出版物也因应而生,兴起一波自然文学的创作风潮.图文并茂的生物图鉴.自然类图书也有广大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1000.
陈建伟 《人与生物圈》2012,(4):1-7,82,2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264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 5%,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在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质量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自然保护区人"克服了所面临的体制不顺、机制僵化、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队伍不整、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社会经济环境不良等等诸多困难,始终不断地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尤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多少保护区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走出一条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