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中国的褐褶菌属(担子菌门,非褶菌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褐褶菌属Gloeophyllum的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记录了此属中10个种。其中喜干褐褶菌Gloeophyllumprotractum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发现于黑龙江和四川省的针叶树倒木上。根据中国的材料详细描述了此种,并列出褐褶菌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2.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部分地方鸡种保种场的保种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2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我国两个地方鸡种大骨鸡和北京油鸡不同保种场的保种效果。检测了大骨鸡和北京油鸡共计125个个体的基因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G)、F统计量、Nei氏遗传距离,并采用UPGMA聚类法分析了大骨鸡和北京油鸡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较了两个鸡种不同保种场的保种效果。在所检测的4个群体中,各群体均有较高的多态性,其杂合度都超过了0.55,各位点等位基因的数目为2~22。除LE110194和MCW0032外,其余26个微卫星位点都处于基因平衡状态。结果表明,4个保种场均较好的保存了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但同一品种保种场间保种群体已经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93.
为了研究超强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致病性及其VP2基因高变区的分子变化,以vvIBDV GX8/99株囊毒为研究对象,将该毒在SPF鸡胚连传10代后,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盲传.该病毒在CEF上传至22代时开始引发CEF细胞病变,随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无限稀释法连续克隆2次后获得了4个病毒克隆,再将该4个病毒克隆分别连续回传3~5周龄SPF鸡10代.分别比较4个克隆毒及其回传SPF鸡后不同传代毒,对4~6周龄SPF鸡的致病性及VP2高变区氨基酸分子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克隆化毒的细胞培养毒对SPF鸡只有0~6.7%的致死率,不同克隆毒的SPF鸡传代毒对SPF鸡的致病性却都逐渐增强,但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克隆#5在回鸡1、5和10代后的致死率从0分别增加到10%、20%和27%;克隆#4从6.7%增加至13%、17%和23%;但克隆#1和#3的致病性变化相对较小.相对于原始囊毒及鸡胚毒,4个克隆化毒在测序的VP2高变区的约145个氨基酸中,有10个位点发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得与适应细胞的疫苗毒D78株基本一致,在回鸡传代导致对鸡毒力增强的过程中,这10个位点中大多数氨基酸不再变化,只有第253位和256位氨基酸从囊毒的Q和I变为细胞适应毒的H和V后,有些病毒克隆回鸡至第10代时又变为原囊毒的Q和I,这表明VP2高变区大多数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关系不密切,而与对细胞培养或组织的亲和性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的超强毒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及其相应的回鸡传代毒系列,为研究vvIBDV其它基因变异与致病性及其它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94.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1].MD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家禽传染病之一,是造成世界养禽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早期MD疫苗的发现才使MD得到控制[2].  相似文献   
195.
基于RS和GIS技术的河北省鸡形目鸟类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收集和整理河北省鸡形目鸟类的分布资料,借助GIS的绘图功能,把解译的遥感影像数据数字化为植被类型图和地貌图;根据文献和标本记录的地理位置和野外考察记录,做出河北省鸡形目鸟类的点分布图;根据鸡形目鸟类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定义鸡形目鸟类的适宜生境类型,利用GIS技术的分析、提取和叠加功能,提取每种鸡形目鸟类的适宜生境类型图,预测河北省鸡形目鸟类的总体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河北省鸡形目鸟类物种丰富度地区主要集中在坝上高原区和燕山太行山山地区;河北省鸡形目鸟类可分为全省广布种(鹌鹑和雉鸡)、燕山太行山山地和坝上高原分布种(石鸡、斑翅山鹑、勺鸡)和局部地区特征种(黑琴鸡、黑嘴松鸡、花尾榛鸡、褐马鸡)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6.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密度、不同转染时间MAR对GF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cmv/gfp与pgfp/mar两个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结果在细胞密度为3.0×10 5cells/ml,转染后72h GFP表达量较其它条件下高,且在相同条件下,pgp/mar比pcmv/gfp表达要高.结论初步证明该MAR能够提高GF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7.
新扬州鸡DNA指纹J带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EAV(禽内原性反转录病毒片段)为探针,EcoRI为限制性内切酶,对新扬州鸡DNA指纹图谱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DNA指纹J带在新扬州鸡上存在,并对新扬州鸡早期增重具有减效效应,可作为新扬州鸡早期增重的遗传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98.
以血淋巴细胞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克隆出鸡干扰素成熟蛋白的基因,把它与非融合表达载体pRLC相重组。通过对阳性宿主菌的不同时间的诱导摸索出最佳表达时间。把表达产物进行变性,复性,纯化后加入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用水疱性口炎病毒进行攻毒,测出鸡重组干扰素的活性单位为1.0?06U/mL,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99.
纯氧对荔枝果实贮藏期间果皮褐变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纯氧对荔枝果皮褐变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00%O2显著抑制了荔枝果皮褐变,在100%O2下贮藏6d的荔枝果实,中果皮细胞的细胞器和膜系统的完整性保持较好,而细胞膜透性较低,因此,认为高氧抑制荔枝果皮褐变与其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0.
暂时与群体分离的个体藏马鸡的反捕食警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动物学报》2004,50(1):32-36
通过与同伴分担捕食风险 ,生活在稳定群体中的个体动物可以获得长期的适合度利益 ,但同时它们不得不承担食物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代价。这种代价常常取决于食物资源的类型。当好的食物资源出现时 ,一些个体可以离开群体而独享这种资源。了解这些临时游离者如何组织其反捕食行为 ,在进化生态学上是有意义的。藏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是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灌丛植被的一种典型的非繁殖季节集群鸟类。野外观察表明 ,为了独享好的食物资源 ,一些个体常常远离当前群体的活动范围。分离事件更可能发生于大的群体 ,但其发生率与参与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而参与分离的个体愈多 ,分离持续的时间就愈长。分离者的个体警惕水平随着临时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遵从在其它自然大小鸟类群体所发现的一般性规律。分离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被认为是个体对当前食物回报和捕食风险进行权衡的结果。这种利益 -代价权衡也可以解释藏马鸡所具有的强烈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