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宁夏野生枸杞(Lycium barbarum L.)苦味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学分类、常规杂交、PCR-SSR分子标记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MS(HRMS)]等方法,围绕宁夏野生苦味枸杞的苦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苦味枸杞花丝、花柱的长度、种子大小和颜色等方面与其他中国枸杞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其花蕾中的雄蕊花丝、雌蕊花柱呈弓曲状,多数情况下其浆果簇状着生。PCR-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宁夏野生苦味枸杞DNA扩增出了栽培枸杞品种宁杞1、2、3、4、5、7号等所没有的条带;在111~147 bp之间,扩增出了略高于中国枸杞其他种质资源的条带,其分子量高于中国枸杞其他种质资源相应的DNA的分子量,遗传差异明显。以宁杞7号作母本与宁夏野生苦味枸杞杂交,所得到的F_1成熟浆果出现苦味、甜味分离个数比例接近1∶1。宁杞7号作母本与野生半苦味枸杞杂交的F_1浆果苦、甜味的分离个数比例为1∶4。其反交F_1浆果均为苦味。野生苦味枸杞苦味基因可能是杂合的。苦味性状可能受多个显性加性基因控制,并与细胞核、质遗传物质互作有关。而甜味性状可能受隐性基因控制。初步判定,苦味物质是具有二氢槲皮素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2.
吕文君  徐慧  万佐玺  黄升 《广西植物》2017,37(10):1279-1289
该研究对苦苣苔科的蛛毛苣苔属[Paraboea(C.B.Clarke)Ridley]、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am)、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D.Don)、台闽苣苔属(Titanotrichum Solereder)、半蒴苣苔属(Hemiboea C.B.Clarke)、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 Wallich)、光叶苣苔属(Glabrella Mich.MollerW.H.Chen)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对马铃苣苔属的马铃苣苔组、川滇马铃苣苔组、大叶石上莲组进行组间远缘杂交,统计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情况及播种后的种子萌发情况,以明确不同属(组)间远缘杂交亲和性,为通过远缘杂交进行苦苣苔科种质资源的创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属作为父本,与同一母本进行杂交,以及同一属内不同种作为父本,与同一母本进行杂交,结实情况差异显著。(2)不同属作为母本,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以及同一属内不同种作为母本,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结实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3)相同两个种正反交杂交成功率也并不一致。(4)马铃苣苔属与半蒴苣苔属,报春苣苔属与吊石苣苔属,吊石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和半蒴苣苔属,光叶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和吊石苣苔属之间部分种进行远缘杂交能够正常结实,且杂交种子能够正常萌发。(5)马铃苣苔属内组间杂交无明显生殖隔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制备兔抗人copine Ⅴ多克隆抗体.方法:将copineⅤ N端423 bp(626~1 048 bp)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蛋白表达;以镍柱纯化后的蛋白为抗原,与等体积佐剂混合后免疫家兔3次;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抗血清,用(NH4)2SO4沉淀法初步纯化抗体.结果:表达并纯化了copine Ⅴ N端蛋白,ELISA检测表明抗血清具有高亲和性,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内源性和过表达的copine Ⅴ.结论:制备了具有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的抗人copine Ⅴ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94.
香菇自然群体中个体间的空间分布及其遗传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江红  林芳灿 《菌物学报》2001,20(1):100-106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 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 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95.
芸苔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于芸苔属植物当中,有着防止自交衰退等作用,在育种工作中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芸苔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及其表现,自交不亲和内在机制,如S复等位基因及相互作用,S位点糖蛋白,S多基因家族,S位点受体激酶,蛋白质可逆磷酸化等。  相似文献   
96.
值得的十五年——从SLG到SCR/SP1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7.
云南稻种资源的利用及有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综合分析了云南稻种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前主要是利用变异株和天然杂交株育成新品种,现在主要是作为杂交亲本培育新品种。就云南稻种资源的光温反应型、广亲和性、抗稻瘟病及耐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8.
白菜自交不亲和性的荧光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亲和指数法及荧光显微观察对白菜的自交不亲和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菜自交不亲和的反应部位在柱头,自花授粉后柱头表面产生明显的胼胝质反应。两种观测法的结果相吻合,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准确、方便,可应用于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99.
以四川优良的中国樱桃栽培和野生种质及欧洲甜樱桃为试材进行杂交,对自交坐果率、杂交亲和性、杂交坐果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樱桃自交亲和,欧洲甜樱桃自交不亲和;(2)杂交授粉2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较高的杂交亲和性,坐果率为57.24~93.03%;5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败育性,远缘杂交尤为明显;(3)在中国樱桃种内杂交中,以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极显著高于以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而远缘杂交中,以‘红灯’为母本,以中国樱桃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显著高于以中国樱桃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4)受亲本影响,不同的杂交组合坐果率不同,受父本的影响极显著高于受母本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该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0.
B. circulans 251 β-CGTase应用于海藻糖制备,海藻糖转化率从50.4%提高至71.9%。为进一步提高底物的转化率,运用易错PCR-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对以麦芽糖为歧化反应受体的亲和性提高的B. circulans 251 β-CGTase突变体。利用低底物浓度的96孔板4,6-亚乙基-对硝基苯-α-D-麦芽七糖苷(EPS)显色法,最终筛选得到了一株对麦芽糖亲和性提高的突变体M234I。将野生型β-CGTase和突变体酶M234I进行蛋白质纯化,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突变体的比活为345.25U/mg,野生型则为357.63U/mg;突变体M234I对麦芽糖的Km为0.258 2mmol/L,仅为野生型(0.474 9mmol/L)的54.4%,对麦芽糖的亲和性显著提高;突变体的最适温度、最适pH较野生型未发生较大变化。以麦芽糊精(DE值16)为底物,将突变体M234I用于多酶复配体系生产海藻糖,酶反应结果表明海藻糖的转化率最高达74.9%,较野生型β-CGTase提高约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