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1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228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留茬免耕播种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大豆间作3种典型春小麦生产模式下,长期留茬免耕播种对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留茬免耕播种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的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度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3.3%~8.6%、9.6%~20.5%和2.9%~8.8%、10.7%~61.7%;单作小麦的出苗均匀度有所提高,其中2019年显著增加14.9%,而出苗率在2020年显著降低4.2%;3种种植方式下,春小麦麦苗整齐度均有所下降。留茬免耕播种3种种植模式下,春小麦成穗数在收获时均与传统翻耕处理持平,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下的春小麦均可以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弱化出苗对产量的影响,在收获时,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0.3%~12.9%(单作小麦)、10.5%~11.9%(小麦/玉米间作)和10.3%~22.5%(小麦/大豆间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农田风蚀退化极其严重的河西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播种是春小麦生产中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32.
小麦倒春寒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小麦低温灾害事件频发,尤其是拔节-孕穗期的倒春寒灾害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倒春寒灾害的发生特点(鉴定与分级、时空特征),倒春寒对小麦生理特性(叶片、茎秆、穗部、根系)和产量、质量的影响,总结了抗倒春寒小麦育种、倒春寒危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小麦抗倒春寒遗传基础、倒春寒危害小麦评价体系和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抗倒春寒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新措施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3.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保护的主要载体,探明其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模型,模拟了1982—2017年中国881处国家森林公园的碳密度、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国家森林公园平均碳密度为255.18 t C·hm-2,高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总碳储量为3.56 Pg C,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1.0%~12.2%。1982—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45 t C·hm-2·a-1,各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固碳速率都在0.30 t C·hm-2·a-1以上。东北和西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总碳储量最高。东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最高,而华东和中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碳固碳速率最高。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5.8%,在森林碳汇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准确评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生长状况、固碳潜力和碳吸收特征,可为我国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体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4.
为明确行距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垂直分布、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在不增加水肥等投入的基础上,设置等行距(R1,20 cm+20 cm)、宽窄行(R2,12 cm+12 cm+12 cm+24 cm)两种行距方式和低(D1,120 kg·hm-2)、中(D2,157.5 kg·hm-2)、高(D3,195 kg·hm-2)3个播种量水平,分析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冠层PAR的截获率及利用率、群体光合能力、生物量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 冬小麦冠层总PAR截获率、上层PAR截获率均表现为R1行距显著大于R2,而中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表现为R2大于R1,且在中层差异显著;从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相同播种量下R2行距光合势(LAD)、群体光合速率(CAP)、PAR转化率和利用率都显著高于R1,并以R2D2处理最大;冬小麦的群体生物量(BA)和不同层次叶片生物量(BL)均表现为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单株生物量(BP)则相反。在同一播种量下,BA、BL和BP均在开花期之后表现为R2行距高于R1,其中,BA、BP在成熟期行距间差异显著,中层和下层BL在D2、D3播种量下行距间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组合间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以R2D3、R2D1、R2D1、R2D2最大,其中,R2行距下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显著大于R1。综上,改变行距可以改善小麦冠层中下层PAR的截获量,增强冬小麦单株和群体光合能力、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及转化效率,提高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重视通过优化田间结构,塑造麦田理想的群体光合结构,以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光照资源,挖掘作物自身的光合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在本试验条件下,以R2D2配置群体光合能力、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和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135.
以陕北山地7年生‘寒富’苹果树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灌水水平[高水(W1,85%~100%θf,θf为田间持水量)、中水(W2,70%~85%θf)、低水(W3,55%~70%θf)]和3个施氮水平[高氮(N1,600 kg·hm-2)、中氮(N2,400 kg·hm-2)、低氮(N3,200 kg·hm-2)],研究涌泉根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山地苹果树光合特性、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苹果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降低,但胞间CO2浓度(Ci)增加;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叶片PnTrgs和WUEi降低,而Ci增加。W1N1处理的PnTr日均值最大,但与W1N1处理相比,W2N2处理的WUEi最大。苹果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受灌水和施氮量的显著影响,W2N2处理的产量最高(26761 kg·hm-2),减小灌水量和增大施氮量使IWUE显著提高,而增大灌水量和降低施氮量使NPFP显著增加。回归分析表明,产量和IWUE同时获得最优解时,灌水量和施氮量组合最接近W2N2处理。因此,W2N2处理为涌泉根灌条件下陕北山地苹果最佳的水氮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6.
摘要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5例纳为病例组。通过宣传招募健康志愿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评分和认知功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显示,病例组的错误应答数高于对照组,正确应答数低于对照组(P<0.05),Stroop色词测验结果显示,病例数正确数低于对照组,错误数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评分与SSRS评分呈正相关(P<0.05)。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病程、药物治疗、住院时间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药物治疗情况为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健康人群,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以及患者的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药物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37.
马昕  张宁  刘小胖  曾楠  李炳学 《菌物学报》2021,40(8):2123-2133
本研究运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对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两种细胞形态进行分选,并对两种形态的细胞进行多糖产量的分析。通过对转速、分选时间、Percoll分离液浓度的优化,确定了两种细胞形态分选效果最佳的条件是Percoll分离液浓度为60%、转速为5 000r/min、离心时间为30min。经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上层为酵母状细胞(YL)、下层为膨大细胞(SC),并发现膨大细胞外有明显的薄膜包被,且产大量多糖。也为今后在相应状态下研究出芽短梗霉膨大细胞的其他代谢机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8.
王琴  陈远  禹洋  向左甫 《生物多样性》2021,29(7):995-84
孢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孢子植物的传播通常被认为主要依靠风、水、弹力等非生物媒介, 而动物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本文主要概述了: (1)孢子植物对动物传播的适应: 一方面孢子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庇护所、繁殖场所等, 另一方面孢子植物也可产生视觉、嗅觉等方面的线索来吸引动物, 从而促进动物传播其繁殖体。(2)动物对孢子植物的传播模式: 包括体内传播(消化道和组织寄生)和体外传播两种, 这些模式都能对孢子植物繁殖体进行有效传播。由于动物间形态或生活习性的不同, 以致传播距离存在差异, 最短距离为0.1 cm, 最长距离可从北半球至南半球。(3)动物对孢子植物传播的生态与进化意义; 由于某些孢子植物繁殖体的结构特点或萌发的需求, 以致其繁殖体只能通过动物的传播才能得以定殖, 因此动物与孢子植物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 动物对孢子植物的传播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内容以及研究单方面的传播途径,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考虑动物对孢子植物传播的有效性以及多途径同时传播对孢子植物定殖的影响, 同时应更加关注孢子植物和动物互惠关系的形成、维持机制及将来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9.
植物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内部的养分分配与平衡关系。该研究以福建安溪3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铁观音茶园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常规管理模式下的茶园(M1)、间作套种模式下的茶园(M2)和现代技术管理模式下的茶园(M3) 3种样地, 分析茶树根、茎、叶器官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养分的变异特征与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 M2和M3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显著高于M1管理模式, C含量差异不明显; 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茶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差异较大, 根据变异来源分析, 管理模式因素对C、N、P含量变异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根茎叶N-P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而土壤含水量和盐度对茶树根和叶C含量的影响较大。总体来讲, 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滴灌、水肥等管理模式可以改善茶树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对解决土壤养分不均衡问题具有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的定植密度与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初诊时均经宫颈活检或阴道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治疗后随访3年,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对照组(n=65)和复发组(n=15),检测两组患者阴道黏膜分泌物中真菌、乳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菌、滴虫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对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与患者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滴虫、BV相关菌、真菌和HPV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乳杆菌阳性率和乳杆菌定植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与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呈负相关(r=-0.785,P<0.001)。结论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的复发可能与阴道菌群失调及乳杆菌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