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8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柞蚕杀菌肽B.D对脂质体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996.
乙型肝炎病毒的X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灵  马贤凯 《病毒学报》1989,5(4):318-322
  相似文献   
997.
核糖体失活蛋白—RNA N—糖苷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双链和单链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基本特性,在分子水平上讨论了核糖体失活蛋白作用于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机制。扼要介绍了免疫毒素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同时,也讨论了目前有关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98.
将国内青霉素产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的黄孢子系统及绿孢子(包括淡绿,灰绿)系统的十多个菌株,经过病毒提取、电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证明黄孢子系统的菌株含有不同滴定度的、直径40nm的球形病毒,而绿孢子系统中检查不出病毒。从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菌体中分离原生质体,进行不同组合的原生质体的融合杂交,获得营养互补融合的异核体。异核体1中,病毒通过胞质融合转移到原来无病毒的灰绿孢子菌株及细胞核融合后的杂合二倍体中。灰绿孢子的病毒量接近二倍体的1/3。二倍体菌落生长稳定,低温保存二年后经0.01—0.02M对氟苯丙氨酸(PFA)诱发和分离,产生亲本类型的分离子,分离子及二倍体仍然含有病毒。异核体2作亲本性分离,黄孢子仍有病毒,淡绿孢子及细胞核融合后产生的二倍体均无病毒,表明非感染性为显性。此种淡绿孢子的突变体中存在非感病菌系,它不支持病毒的复制。提取各杂交组二倍体内的病毒所特有的dsRNA时,可看出dsRNA的存在和病毒的存在一致。多数杂合二倍体的青霉素产量比亲本高。  相似文献   
999.
使用由亚硝基胍诱变所得到的营养缺陷型作为单倍体融合亲株的核基因标记,同时也采用线粒体球红霉素抗性突变株的小菌落形式作为融合亲株的线粒体基因标记。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两亲株原生质体的制备是用对数生长早期的细胞在蜗牛酶和0.7M KCl及β-巯基乙醇或二巯基苏糖醇的作用下完成的。二者的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在30—60分钟内达到90—99%。原生质体再生率,酿酒酵母最高为29—35%,产朊假丝酵母为7.5%。两亲株的原生质体在35%PEG(M.W.6,000),10mM CaCl_2条件下被诱导融合。在基础培养基上,长出以营养互补为标记的融合菌株。融合频率为10~(-5)—10~(-6)。试验表明,这些融合菌株具有杂种的性质。其中一株杂合子在同化D-木糖、纤维二糖等的能力上比亲株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00.
前一工作表明,从我国广东产金环蛇毒分离的类心脏毒素(即毒素 A 和 B)在一定浓度下引起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肌,特别是骨胳肌的膜电位持续下降。本工作试图分析这种下降的机制。实验表明在毒素 A 或 B 的作用下,随着蟾蜍骨胳肌膜电位的下降,膜电阻也明显下降,但膜电容保持不变。这种膜电位的下降,不能为预先向溶液中加河豚毒素所防止,也不能为无钠溶液所延缓。这些结果提示,毒素 A 和 B 是通过增加可兴奋膜的通透性,而不是由阻塞 K~ 通道来引起膜电位下降的,也不是或主要不是通过 Na~ 通透性的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