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6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岩溶植被修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揭示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该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不同封育年限的草丛(封育5 a)、灌丛(15 a)、灌乔林(25 a)、次顶极乔林(35 a)和顶极乔林(55 a)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封育年限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的特征及其修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18 000 m ^2)共有维管植物175种,隶属74科139属,不同封育年限群落科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以封育5 a的最低(6科19属20种),封育35 a的最高(48科74属88种)。随着封育期延长,乔木生活型比例显著增加,灌木为先增后减,草本急剧减少,藤本先增后减。随着进展演替,群落不同层次的优势种替代规律不同,草本层为阳性杂草→阳性禾草→中生性或阴生性蕨类植物的有序性替代;灌木层为灌木种类被乔木幼苗幼树所替代;而乔木层却表现为常绿种类占优势到常绿与落叶树种共优势的结构性替代。封育初期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低,进入中期(25 a),多样性升高,土壤养分含量也增高,进入后期(55 a),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应下降,但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修复效应。冗余分析(RDA)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在封育初期受土壤容重(SBD)、毛管孔隙度(CP)、全钾(TK)、速效钾(AK)、速效磷(AP)的显著影响,而在中后期则受土壤有机质(SOM)、水分含量(MC)、非毛管孔隙度(NCP)、全氮(TN)、有效氮(AN)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方法采集太原地区2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样本,提取DNA、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获得优质序列1 383 680条,平均序列为69 184条±551条,归类于455个OTUs;所有样本共含有10个菌门,101个菌属,141种菌;其中核心菌门3个,依次为拟杆菌门(63.13%)、厚壁菌门(31.14%)和变形菌门(5.10%),占所有样本微生物总量的99.37%;丰度最高的前10个菌属依次为拟杆菌属(43.34%)、普氏菌属(15.51%)、栖粪杆菌属(4.92%)、罗氏菌属(4.73%)、毛螺菌属(3.27%)、萨特菌属(2.50%)、粪球菌属(2.38%)、布劳特菌属(2.31%)、瘤胃球菌属(2.18%)和副杆状菌属(1.61%),占样本微生物总量的82.75%,未分类的菌属占6.84%。结论健康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李来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园艺学家,于1978—1985年任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老任所长期间,重视人才引进,强调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大力改革科研机构,组建了植物生理、植物生化、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果树园艺、引种驯化等研究室,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研究所引进科研骨干十余名,三十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书写了研究所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李老对研究所的贡献居功至伟。值此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我们追忆李来荣教授,是为传承前辈精神,续写科研新篇章。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东洞庭湖地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调查4家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养殖情况,同时采集环境标本(包括新鲜粪便标本和水标本)。利用PCR和病毒分离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部分标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禽流感病毒(AIV)阳性率为36.62%,2012年3月份阳性率最高(47.83%)。粪便标本、水标本的AIV阳性率分别为40.45%、30.19%,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共分离到28株AIV病毒,亚型包括H10、H4、H5和N7、N8,集中于11~12月的标本,主要来源于君山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雁类和野鸭的新鲜粪便标本。野禽驯养基地的环境标本中存在AIV病毒,以A(H10N7)为主,建议对其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995.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相似文献   
996.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网袋分解法,连续2a对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内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类型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混交林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C、N元素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凋落物样品分地上、地下两组处理方式。4种林分凋落物地上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年失重率)依次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地下组的第1、2年分解速率顺序分别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湿地松林〉混交林。各林分地上组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地下部分,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它林分。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指数衰减模型。根据拟合方程得出的凋落物分解95%时间为4~01a,介于暖温带常见树种凋落物95%被分解所需时间8~17a,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的鼎湖山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2~8a。养分元素释放率的变化因不同林分和分解时期而异。C在各林分中始终表现为净释放,地上组凋落物的释放率大多数时间均高于地下组。N则于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前期表现出富集现象,而后开始净释放,其中湿地松林凋落物的N富集现象最为显著,释放速率在两个试验年度均为各林分中最低,凋落物中初始的高C/N比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杉木林凋落物具有最低的初始C/N比,没有出现N富集现象,且在两个试验年度末期均维持了较高的N释放率.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方差比率(VR)、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对沱沱河地区紫花针茅群落12个主要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花针茅群落优势种多物种间显著正关联,存在稳定共存的种间关系。建群种与其它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在群落中能够稳定存在并占据优势生态位,群落处于植被演替过程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伴生种或次优势种之间联结显著,在群落中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分布易受其它物种的影响,在群落中不能稳定存在且只占据劣势生态位。根据种间联结性的分析结果,将紫花针茅群落分为2个不同的生态种组,但这2个生态种组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8.
于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在西双版纳的3个不同地点(勐仑植物园、新山和补蚌)选择荒地、野芭蕉林和森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对2个重要的雨林种子传播类群--鼠类和蚂蚁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铗日法捕获9种鼠共97只,采用陷阱法捕获104种蚂蚁共2 600头.结果表明,蚂蚁聚集生活在干燥的荒地生境中,而鼠类则集中生活在食物资源丰富的野芭蕉林生境中.不同地点鼠的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地点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境鼠和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均差异显著(P<0.05).地点和生境对2个类群分布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通过它们对种子散布的不同作用,最终影响地区内植被的更新和循环.  相似文献   
999.
青海省不同地区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毛细管气相-质谱法对青海省不同地区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80余个成分,鉴定了60个,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其化学成分以亚油酸、水菖蒲酮、十六烷酸及3,5-豆甾二烯为主,不同地区间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为揭示广西中部典型灌丛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运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广西中部7种典型灌丛群落的物种、区系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7个群落中共有85种灌木,隶属37科68属,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为主,分别有10种和9种,占灌木种数的11.76%和10.59%;还有74种草本植物,隶属35科61属,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Asteraceae)为主,分别有13种和11种,占草本物种数的17.57%和14.87%。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最高,而光荚含羞草(Mimosa sepiaria)、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群落的相对较低。由于研究区域地处中亚热带南缘,灌丛群落的区系组成以泛热带分布最多,占43.94%,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37.50%。因此,广西中部灌丛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活型谱的热带性质强于温带性质,且接近于南亚热带植被的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