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浙赣地区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引用本文:王志浩,伯格斯特龙,张元动,甄勇毅,吴荣昌.浙赣地区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J].古生物学报,2015,54(2):147-157.
作者姓名: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张元动  甄勇毅  吴荣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地球历史部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地质调查所
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批准号:41221001,412902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34)资助;IGCP591项目“早、中古生代重大事件”的阶段成果
摘    要: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关 键 词:牙形刺  地层对比  化学地层学  砚瓦山组  奥陶系  浙赣地区
收稿时间:2014/10/17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