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0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1733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豚鼠腹腔神经节细胞,γ-氨基丁酸(GABA)可诱发“去极化-超极化”的双相反应,去极化伴膜电阻减小,超极化伴膜电阻增大,这种反应在低钙高镁液中仍然存在。蝇蕈醇可模拟GABA双相反应,但在诱发相同强度的去极化反应时,蝇蕈醇产生的超极化弱于GABA。荷包牡丹碱(100μmol/L)和印防已毒素(100—300μmol/L)能可逆地抑制GABA诱发的双相反应。Baclofen对神经节细胞的膜电位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GABA双相反应的去极化相由GABAA/Cl-通道受体复合物介导,而超极化相很可能由不同于经典的GABAA受体,但其药理学行为又由与之十分相近的另一种GAB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92.
二纹柱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利  李发良 《昆虫知识》1994,31(5):273-275
二纹柱萤叶甲CallerucidabifasciataMotschulsky属叶甲科,主要危害养麦属以及蒿属植物。据初步调查,在我国的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皆有分布和危害,此虫以成虫、幼虫取食养麦叶片和花序,致使养麦叶片受害率高达100%,产量减少5%~10%。为控制此虫的严重危害,笔者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形态特征1.1成虫:虫体近椭圆形,体背凸起,鞘翅及前胸背板具光泽。头部复眼、上颚触角、前胸背板均为黑色。雄虫体长6~7mm、宽4~smm,触角律状;雌虫体长7~smm、宽4~5.smm,触角丝状,雌、雄…  相似文献   
93.
华中冬青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华中冬青(Ilex centrochinensis S.Y.Hu)的叶片分离到9 种黄酮类化合物:1 种新化合物鉴定为3,5,5,7-四羟基二氢黄酮,命名为华中冬青黄酮(Ⅰ);8 种化合物鉴定为柚皮素(Ⅱ)、橙皮素(Ⅲ)、异樱花素(Ⅳ)、枸柑甙(Ⅴ)、橙皮甙(Ⅵ)、洋芹素(Ⅶ)、紫云英甙(Ⅷ)和野漆树甙(Ⅸ)。它们皆首次从该植物分得  相似文献   
94.
三褶脉紫菀中的新二萜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褶脉紫菀(AsterageratoidesTurcz.)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布全国,是民间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祛痰镇咳的功效[1,2]。化学工作者们曾从其同属植物紫菀(AstertararicusL.f.)中分离到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quercetin)、无羁萜(friedelin)、表无羁萜(epifriedelinel)、毛叶醇(lachnophyll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acetate)、茴香醚(anethole)以及紫菀三萜皂甙[2—4]…  相似文献   
95.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睡莲科6属6种代表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的分类学位置,结果如下,莲2n=16=9sm+4m+3st;王莲2n=24=8sm+8m+8T;蓝睡莲2n=28,可配成14对,染色体小,第1号染色体上有2条随体,萍蓬草2n=34=18m+16sm;芡实2n=58,可配成29对,染色体小,第1号染色体有2条随体,莼菜2n=72,可配成36对,染色体按大小可分成大、中、小三个类别。除莲外,其这  相似文献   
96.
锌离子对氨基酰化酶构象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氨基酰化酶和脱谷氨基酰化酶无论在二级结构(用CD和FTIR监测)还是三级结构上(以荧光发射光谱监测)都有明显的差异,表明了脱锌后酶的有序度降低;当比较天然和脱锌氨基酸化酶对去圬剂的稳定性时,结果表明脱锌后酶的构象的稳定性明显降低.因此可以认为锌离子对维持酶分子活性部位的特定构象以及构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穗花杉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穗花杉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雌雄异株。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表明:雌株和雄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中第1对和第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3-20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为2n=40=4m+36T。雌雄株除第2对的长度稍有差异外,其余各对的相对长度和臂比都较近似,可能尚无性染色体分化。Giemsa C带显示,间期核有3个较大的染色中心,最长的3条染色体的中央缢痕有深染色带纹,可能是着  相似文献   
98.
蕉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正询  林兆平 《遗传学报》1994,21(6):453-462
本文对芭蕉属正蕉组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野生种和包括香蕉,大蕉在内的二倍体和三倍体食用栽培蕉,共18个材料进行了核型比较分析,对其中5个重要的栽培蕉品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从核型、染色体配对以及染色体 特殊分离行为等3个方面得到的证据表明,并非所有香蕉才同源三倍体,有一些香蕉品种的3个染色体组之间同源程度很低, 通过对一些特征染色体的分析,推测这种香蕉的单染色体组很可能来自BB野生蕉、大蕉  相似文献   
99.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0.
籼,粳稻及其杂种粗线期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程祝宽  顾铭洪 《遗传学报》1994,21(5):385-392
研究了典型籼,粳稻及其杂种粗线期的核型,结果表明:(1)籼稻品种南特号具有两对随体染色体,分别为第十和第十二染色体,粳稻品种巴利拉具1对随体染色体,为第十染色体,杂种南特号/巴利拉的随体染色体与南特号相同;(2)在粗线期,两品种均可见单核仁和双核仁的细胞存在,说明细胞贩核仁数目与随体数目并不对应;(3)两品种的对应染色体之间,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及染色粒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