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幼群  杜中 《植物学报》1999,16(5):618-621
采用将徒手切片煮沸透明的方法改进了两种观察导管和筛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癖散结颗粒联合达那唑治疗乳腺增生老年妇女内分泌激素及体重指数的疗效分析。方法:以2020年4月-2023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老年妇女乳腺增生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达那唑治疗)和研究组(给予乳癖散结颗粒联合达那唑治疗)各51例,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内分泌激素、体重指数、免疫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T、P、E2、PRL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T、P、E2、PRL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研究组CD4+、IgG、IgA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研究组精神状况、日常生活、食欲、睡眠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癖散结颗粒联合达那唑能够有效治疗老年妇女乳腺增生患者,可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不会影响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人癌细胞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癌细胞mtDNA控制区序列的变化特征, 采用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6株人癌细胞系、 6例癌患者及4例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控制区序列。发现第16519位T→C、16 534位A→G、46位T→G和49位A→C突变, 在癌细胞系和癌患者白细胞mtDNA中分别占50%(3/6)和33.3%(2/6), 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中未见此类型突变;第16 278位C→T突变,在癌细胞系mtDNA中占50%(3/6),显著高于正常人群mtDNA中此位点的多态性变异。表明癌细胞和癌患者白细胞mtDNA重链复制起点及其 相邻D环区的特征性突变可能与细胞癌变/或癌的易感性有关。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equence feature of mitochondrial DNA(mtDNA) control region in human carcinoma cell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and direct sequenc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of mtDNA control region of 6 human carcinoma cell lines versus white blood cells which from 6 tumor patients and 4 normal adults. The T to C mutation at np 16 519, A to G mutation at np 16 534, T to G mutation at np 46, and A to C mutation at np 49 was found in 50% (3/6 cases) of carcinoma cell lines and in 33.3%(2/6 cases) of tumor patients, but it was not found in normal adults. The C to T mutation at np 16 278 was found in 50%(3/6 cases) of carcinoma cell lines,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olymorphism of normal popul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ypical mutation in the starting area of heavy-strand replication and the first half of D-loop region might probably be associated with carcinogenesis or susceptibility of carcinoma.  相似文献   
84.
王幼群  杜中 《植物学通报》1999,16(5):618-620
采用将徒手切片煮沸透明的方法改进了两种观察导管和筛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
将大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与人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组DNA融合,构建了pWAP-EPO-WAP3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该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经乳腺导管注入妊娠中后期大鼠乳腺中进行表达。经ELISA检测,大鼠乳汁中有EPO表达,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法测定表达的EPO具有体内生物活性,说明乳腺导管注入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评价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87.
阳桃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及侵填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细胞图象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阳桃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类型有两端具尾导管、一端具尾导管和无尾导管。导管分子穿孔板存在着2种类型:两端均为一个单穿孔板;一端为一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具两个单穿孔的复穿孔板。48%的导管分子具有囊状侵填体;管间纹孔式为互列纹孔式。  相似文献   
88.
将牛αS1-酪蛋白5′调控序列约1.2 kb的片段,连接到含SV40启动子调控下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eZ)的PSV载体上,做为肩动子,在其后连接0.76kb的人仅α-乳白蛋白基凼(α-L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αS1-LA-psv.采用组织块接种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经传代纯化后,对细胞接种存活率、群体倍增时间、生长曲线、形态学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检测,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对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角蛋白18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细胞传至20代以上时仍保持旺盛的增殖活力.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αS1-LA-psv转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24~120h均检测到了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培养72 h检测到细胞中人α-乳白蛋白的表达,表达量约为0.64 g/L.实验结果表明,建它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具有外源基因表达活性,得到的牛αS1-酪蛋白5′调控序列能作为启动子指导外源基因的表达,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在体外培养的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同时表达人α-乳白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  相似文献   
89.
p16和cyclinD1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p16和cyclinD1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溯p16、cyclin成在乳腺各组病变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差异有显性。cyclinD1在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表达最为明显,且与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及轻度非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性。p16、cyclinD1蛋白在乳腺各组病变中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p16、cyclinDl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呈现不同程度表达,其表达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细胞的恶性倾向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可作为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恶性转化的一个客观检测指标。其中,cyclinD1蛋白可能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临床早期发现乳腺癌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90.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产地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叶表皮结构和导管分子特征,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不同产地华中五味子的叶表皮特征及导管分子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观察的指标有叶表皮特征(气孔器密度、气孔器指数、气孔器长宽、气孔器面积、气孔极区角质加厚、气孔器类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形状、分泌细胞密度及叶表面角质条纹)和导管分子特征(导管分子长度、直径、长/直径比值及穿孔板类型)。观察结果:上表皮有极少量气孔器和分泌细胞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类型为平列型和侧列型,气孔器指数为15.05%-22.53%,气孔器长59.2—74.2μm,气孔器宽37.9—46.8μm,分泌细胞密度为1.45/mm^2-3.99/mm^2。导管分子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穿孔板包含单穿孔和梯状穿孔板。导管分子长957.8—1270.2μm,导管分子直径85.0—136.7μm。随着产地的不同,华中五味子叶下表皮结构和导管分子的解剖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年均气温与气孔器面积和气孔器长度,年降水量与气孔器宽度以及相对湿度与分泌细胞密度之间关系密切。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长度呈减少的趋势,R^2值分别为0.74、0.71。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气孔器宽呈减小的趋势,R^2值为0.64;导管分子长/直径比值增加,R^2值为0.46。相对湿度与分泌细胞密度呈正相关,R^2为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