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实验性哮喘小鼠模型在诱导哮喘发作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以及肺部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变化。方法:将25只健康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利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模型组(Asthma)小鼠于第0、7天经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第14-20天连续7天用1%OVA雾化激发小鼠哮喘发作,每次20 min,观察临床症状。正常对照组(Control)小鼠以0.9%NaCL代替0VA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胞因子IL-13、Eotaxin、MCP-1和TNF-α的浓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BALF中IL-13的水平在试验早期(致敏2天)即开始上升达68.9±4.34,此时Eotaxin和MCP-1未见明显升高;致敏7天时IL-13、Eotaxin和MCP-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8.3±3.39、67.4±4.24和38.9±3.1;激发1天组小鼠BALF中IL-13、Eotaxin和MCP-1浓度持续增高至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而TNF-α在激发1天时出现明显升高达136.9±11.9,持续到最后一次激发后1天;从激发1天肺泡灌洗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明以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肺组织HE染色显示哮喘组小鼠气道上皮有不同程度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显著增厚,血管周围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哮喘发生过程中,IL-13水平在致敏初期即开始升高,随着继续给予OVA,Eotaxin和MCP-1水平呈现显著增高;并伴随越来越多炎症细胞在肺部浸润,TNF-α水平出现缓慢增高,进而加重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冬季肺炎和哮喘患儿呼吸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确诊为肺炎和哮喘急性加重的患儿159例,其中肺炎患儿102例,哮喘急性加重患儿57例。选择同时期在本院就诊的无呼吸道疾病患儿88例,设为对照组。检测患儿呼吸道微生物分布情况。结果肺炎和哮喘患儿呼吸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肺炎患儿菌群丰度前3位的菌属分别是链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哮喘患儿菌群丰度前3位的分别是嗜血杆菌属、莫拉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肺炎患儿检出率前3位的病毒分别是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哮喘患儿病毒检出率前3位的是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哮喘患儿,柯萨奇病毒检出率明显低于哮喘患儿。结论冬季肺炎和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较为相似,但是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有所不同。病原微生物检出的差异性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儿童肺炎和哮喘。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复方扁咽宁对急性咽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氨水直接喷雾法复制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扁咽宁高、中、低剂量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每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剂量(g/kg)分别按28.8、14.4、7.2(生药量计)灌胃药物水提液,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症状表现;于末次给药24 h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及肺支气管组织形态,透射电镜法观察气管纤毛形态。结果:模型组急性咽炎表现明显:咽部红肿、充血,气管及肺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扁咽宁低、中、高剂量组急性咽炎的症状如咽部红肿、充血等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肺组织及肺支气管组织形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疗效更显著。结论:复方扁咽宁可加速急性咽炎的康复进程,改善支气管及肺的组织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IL-1β和 TNF-α的释放等有关。  相似文献   
34.
为从分子层面阐述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探索小青龙汤的潜在靶标,本研究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并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bioavailability,OB)、药物相似性(drug-likeness,DL)筛选出小青龙汤的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小青龙汤潜在作用靶点,挖掘CTD、Genecards数据库以筛选与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小青龙汤的蛋白互作网络图、化合物靶点图,并通过计算拓扑学参数找到小青龙汤中关键的作用靶点和化合物。对小青龙汤对哮喘的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利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作用靶点和主要化合物的结合度。通过筛选得到小青龙汤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GO分析得到43个生物学过程、11个细胞组成和9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初步验证和预测了小青龙汤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抗体及患者室内尘螨抗原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卧室尘样中Der P 1浓度,同步检测患者外周血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结果: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比较患者血清总IgE、s-IgE及s-IgG1、s-IgG2、s-IgG4四次检测值,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患者血清总IgE、s-IgE在12月份检测值最高、6月份检测值最低,s-IgG1以6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s-IgG4在3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统计表明,患者卧室Der P1浓度四次检测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2006年3月和2005年12月为高。结论: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C1、s-IgG2和s-IgG4和卧室尘螨抗原浓度呈季节变化,IgG1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IgG4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哮喘幼鼠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哮喘幼鼠(n=36)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三组分别给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布地奈德混悬液0.1 mg与布地奈德混悬液0.2 mg,1次/d,共14d,检测与观察幼鼠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变化情况。结果: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总数都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支气管壁厚度(WAt/Pi)、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数量(N/Pi)、支气管壁平滑肌厚度(WAm/Pi)都高于模型组,布地奈德2组高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肺组织E-cadherin、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在哮喘幼鼠的应用能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也可抑制TNF-α、HO-1的释放,减轻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肺保护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对嗜酸粒细胞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 EA) 2 型固有免疫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 2021年6月至 2022年6月的EA患者和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收集相应临床基线资料并评估病情、进行血常规、肺功能等检查;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ILC2s(CD45+Lin-CD127+CD294+);ELISA检测外周血IL-5、IL-13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EA 患者3月后,观察PBMC中ILC2s及IL-5、IL-13浓度。C57BL/6J小鼠给予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 20 μg 腹腔注射致敏后用1%OVA雾化吸入激发哮喘EA模型,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NC)组小鼠用同等体积PBS作为对照。EA造模成功的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及肺泡灌洗液中ILC2s,HE染色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及肺部炎症。EA小鼠经糖皮质激素处理后,检测肺部炎症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 ILC2s;分离肺组织ILC2s,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A组的ILC2s比例升高, EOS升高,2型细胞因子IL-5、IL-13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1月及3月后ILC2s比例下降,2型细胞因子IL-5、IL-13下降。与NC组小鼠比较,EA组小鼠PBMC及BALF中ILC2s升高,BALF中EOS升高,血清中2型细胞因子IL-5、IL-13升高,肺部炎症加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肺部炎症减轻,EOS下降,ILC2s减少,2型细胞因子IL-5、IL-13下降,下调JAK/STAT蛋白。结论:在EA中,糖皮质激素通过下调JAK/STAT蛋白抑制ILC2s的功能减轻肺部炎症,为激素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的机制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8.
39.
转化生长因子 -β与哮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转化生长因子—β在哮喘患气道中表达增高,它通过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气道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使上皮下胶原沉积等,进而直接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和重塑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0.
目的和方法:为验证整合素分子激活对支气管上皮细胞(BEC)的抗氧化性保护作用,本实验用臭氧(O3)攻击培养的兔BEC,测定细胞的^3H释放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反映细胞损伤程度;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及人工合成的精-甘-天冬氨酸片段(RGD肽)的保护效应。结果:①臭氧攻击使BEC的^3H释放率增高,Fn处理可减少臭氧所致的^3H释放,钙调素抑制剂W7能抑制Fn的这一作用,RGD可减轻臭氧所致的^3H释放;②臭氧攻击后细胞上清液中LDH释放增多,Fn或RGD处理均能降低LDH释放,W7阻断Fn的这一效奕;③臭氧作用后明显提高细胞内MDA含量,Fn或RGD可降低MDA含量;④臭氧攻击使细胞内GSH含量下降,Fn或RGD可增加BEC内GSH的含量;⑤Fn可增强BEC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可被W7阻断,RGD则显示有剂量依赖性促进作用。结论:Fn及其特异识别片段与BEC的整合素分子结合后,可减轻臭氧对BEC细胞的损伤,其机理与经钙调素途径上调BEC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