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0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以及60例体检没有冠心病的健康者,对患者的VEGF和Hp-IgG进行检测,观察两组的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Hp-IgG阳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Hp-IgG阴性的例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3,P0.001);观察组患者Hp-IgG阳性血清VEGF(t=20.37,P0.05)和Hp-IgG阴性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9.02,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H.pylori感染情况有很大关系,对VEGF和Hp-IgG实施检测,对冠心病疾病的发展、病变、诊断、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食性特征的C、N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肠含物分析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不同发育阶段食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13C、15N平均值分别为(22.480.85)、(10.090.69);不同体长段13C(P0.05,F=2.44)、15N(P0.01,F=6.06)值差异显著,暗示了中华沙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食性转变现象;体长80 mm的个体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类;体长80 mm的个体,其食物以虾类、淡水壳菜和水生昆虫为主,属肉食性鱼类。中华沙鳅营养级位于2.02-2.47,与长江上游多种底栖型鱼类生态位相似;食物竞争可能是导致其摄食强度弱和资源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3.
在渤海海域渤中34-A地区东营组二段下部,发现了以渤海地方属种具棘绍曾介Shaozengia echinata、腹瘤绍曾介S.ventrinodosa、鼓包绍曾介S.gibbosa等为主的大量介形类化石,指示沉积水体环境为淡水-微咸水的滨湖-浅湖;在沙河街组一段上部发现了指示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存在的李家广北介Guangbeinia lijiaensis亚组合,亚组合发育有椭圆西营介Xiyingia elliptica、高西营介X.alta等大个体、高梯形的介形类,反映当时浅湖-半深湖的沉积环境。通过东营组二段下部与沙河街组一段上部两个介形类发育段的追踪,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东营组的地层界面,并确定了沙河街组一段的连续存在。  相似文献   
84.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相似文献   
85.
该研究应用离析方法,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退缩地的26种丛藓科植物叶片中肋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丛藓科植物叶片的中肋细胞的长、宽和细胞壁厚度、纹孔场数目及细胞端尾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反映出各中肋细胞的功能及导水作用在同属及不同属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中肋细胞的端尾多以及细胞壁的波状结构都具有增强细胞间的联系、提高机械固着和支撑作用。(3)不同生境下,中肋细胞侧壁的纹孔场数目能有效控制导水和物质交换的速度。这些特征可能都是冰川地区苔藓植物对恶劣生境的积极响应,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和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索一种从人中鼻甲分离培养嗅鞘细胞的方法并鉴定所获得的细胞。 方法通过手术获取人中鼻甲黏膜组织,随后进行两步消化并剥离黏膜上皮组织,得到体积较小的组织块,再进行组织块原代(传代)培养并加压筛选,最终得到双极或多极样细胞并对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上皮样细胞比例、S100β和p75阳性细胞比例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将不剥离上皮层与剥离上皮层培养的原代细胞中上皮样细胞的比例进行对比,发现上皮层组上皮样细胞比例为(92.23±3.93)%高于剥离上皮层组上皮样细胞的比例(77.63±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5.129,P = 0.007)。采用剥离上皮层法培养原代细胞,经过加压筛选的细胞呈现双极或多极样,符合嗅鞘细胞形态学特点。免疫荧光染色发现,S100β阳性细胞占总细胞量的(8.1±1.7)%,而p7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量的5%以下,达到国内外研究同等水平。 结论通过使用两步消化法和加压筛选联合的方法从人中鼻甲粘膜组织中成功获得了人中鼻甲嗅鞘细胞,相比较传统方法,细胞分离培养周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以印度犀牛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其红外光谱、化学成分等特征,旨在为犀牛角替代品、人工合成品的研究提供部分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红外光谱中氨基酸、磷脂酸、牛磺酸等相关的吸收峰明显;犀牛角主要的无机成分为CaO、Fe2O3、K2O、ZnO、SiO2等;氨基酸含量为481.01 mg/g,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与标准蛋白的贴近度为0.74。结果表明犀牛角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8.
CRISPR/Cas9技术是利用RNA靶向引导Cas9核酸酶对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进行编辑的生物技术。近年来, 该技术的多种新型基因编辑器更新迅猛, 编辑效果愈加精细和高效, 在作物定向分子设计育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对CRISPR/Cas9及其相关编辑器的技术原理、编辑效果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并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和发展前景,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姚春馨  田果廷  王晖 《菌物学报》2022,41(12):2095-2097
‘云白灵芝’3个新品种由采自云南不同地区的野生白肉灵芝菌株,经常规育种系统选育获得,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3个品种的子实体菌肉洁白、质软,弹射孢子粉少,形态特征差异大。菌丝生长适宜温度18-23 ℃,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15-23 ℃,菌丝长速快,发菌期、出菇期短,是中低温型早熟新品种。3个品种均适宜熟料袋栽覆土栽培,干芝产量和品质均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90.
细菌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了解海洋细菌的特征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潜在作用, 本文利用纯培养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纯培养结果表明, 自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表层海水中共分离275株可培养海洋细菌, 隶属于4门49属75种。变形菌门是绝对优势类群(占总株数的68.7%), 其次是放线菌门(21.5%)、拟杆菌门(9.1%)和厚壁菌门(0.7%)。在属水平, 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与弧菌属(Vibrio)是主要的优势属, 共占总株数的30.0%。在3种分离培养基中, 自1/10 × 2216E培养基中分离细菌的数目与种类最多(89株, 30属); 分离菌株中的细菌菌株有7、9与3个属分别仅在2216E、1/10 × 2216E及葡萄糖甘露糖(glucose-mannose, GM)培养基中生长。此外, 共分离培养出50株细菌(26种)可能代表潜在新分类单元。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 中印度洋和南海西部表层海水中共有23个门531个属。优势门类为变形菌门(72.2%)和拟杆菌门(15.3%), 优势属为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24.4%)、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16.3%)和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 13.9%)。此外, 中印度洋表层海水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南海西部(P < 0.05), 且细菌群落结构显著不同(P < 0.05)。综合纯培养与原位细菌数据得出, 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海洋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