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渤海海域渤中34-A地区东营组二段下部,发现了以渤海地方属种具棘绍曾介Shaozengia echinata、腹瘤绍曾介S.ventrinodosa、鼓包绍曾介S.gibbosa等为主的大量介形类化石,指示沉积水体环境为淡水-微咸水的滨湖-浅湖;在沙河街组一段上部发现了指示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存在的李家广北介Guangbeinia lijiaensis亚组合,亚组合发育有椭圆西营介Xiyingia elliptica、高西营介X.alta等大个体、高梯形的介形类,反映当时浅湖-半深湖的沉积环境。通过东营组二段下部与沙河街组一段上部两个介形类发育段的追踪,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东营组的地层界面,并确定了沙河街组一段的连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种植,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轻度(LS)、中度(MS)和重度(SS)水分胁迫 (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65%~75%、55%~65%、45%~55%)4个水分梯度,从气孔开度的调控、花环结构的变化、叶片维管束水分运输等方面研究了玉米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应激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不断加剧,气孔保卫和副卫细胞中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量逐渐增多,应用荧光染色定位也发现H2O2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而气孔开度和气孔导度均逐渐减小.同时,花环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花环细胞排列凌乱且体积逐渐变小,维管束鞘细胞变得不规则;大维管束断面面积、木质部面积以及韧皮部细胞数均减少,总的叶片和上、下表皮的厚度逐渐变薄.此外,花环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数目减少,且在中度胁迫下花环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发生了变化,由紧贴细胞质膜内侧环靠细胞壁分布向偏细胞中心扩散.发现玉米气孔关闭可能是由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中的H2O2共同调节,副卫细胞中的H2O2对保卫细胞主导的气孔关闭具有协同作用.总之,在水分胁迫下,玉米通过改变叶片花环结构和厚度、叶绿体的分布,减小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等降低叶片表面水势,促进气孔关闭,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以减轻干旱胁迫对其伤害.  相似文献   
3.
K-77(2)不育花粉内壁比保持系厚将近一倍。在保持系花粉内壁中,有径向排列的、断断续续的、着色深的管状结构。而不育花粉内壁中则没有管状结构,且在不育花粉内壁中形成许多小泡。在花粉粒后期,往往在Z层与内壁连接处断开。推测,由于花粉内壁结构被破坏,影响了正常的营养运输和萌发所需酶的合成而抑制花粉发育。  相似文献   
4.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陕西省境内30种常见蜜源植物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研究,描述了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孔类型及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的蜜源植物,其花粉粒的形态特征明显不同。本文还就花粉粒形态特征,在鉴定蜜源植物花粉的属种,确定蜂蜜的产地、评价蜂蜜的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姚雅琴  张改生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73-277,T005,T006
单核花粉粒时期,药壁表皮细胞内具丰富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内嵴发达的线粒体,线粒体嵴具显著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性,细胞和核仁上具显著的ATP酶性,细胞处于旺盛的生命活动状态,这种旺盛的活性一直维持到花粉粒成熟;二细胞花粉粒时期,药壁表皮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来自于药卫细胞的球型颗粒,在药隔薄壁细胞内民看到了同样怕颗粒,且药壁表皮细胞内球型颗粒的数量变化与花粉粒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呈负相关,初步认为,药壁表皮细胞内的球型颗粒是来自于药隔组织营养物质供大于求剩余物质的积累,药壁表皮细胞在花粉粒 育后期可能具有对来自花药药隔维管组织的营养物质贮存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就胚胎学对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单性孤雌生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受精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未受精极核贴近反足细胞、珠被附近有助细胞团等。初步显示助细胞是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单性孤雌生殖的胚细胞来源;(2)延迟授粉前大部分胚囊表现正常,延迟授粉不能诱发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卵细胞单性生殖。  相似文献   
7.
K型小麦花粉粒内壁及ATP酶活性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姚雅琴  张改生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333-337,T001
运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标记技术,研究比较了K型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粉粒内壁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保持系和不育系花粉粒内壁的发生均从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开始,发育初期2种类型的花粉粒质膜上均具有ATP酶活性反应。随着内壁的加厚,保持系花粉粒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增加,当内壁加厚到一定程度时,内壁中形成膜性结构的管状通道,在管状通道中具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其成熟花粉粒萌发孔区的细胞质隆起,孔盖被推出,内壁和周围组织具极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不育系花粉粒随着内壁的加厚,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内壁比保持系的厚,没有正常的管状通道的形成和ATP酶活性反应;萌发孔区细胞质隆起不明显,孔盖内陷,内壁和周围组织没有ATP酶活性。分析认为,K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内壁结构的这种畸形变化及ATP酶活性反应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花粉粒败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对农业科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研究前沿是非常必要的。该文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介绍了近两年来为该校本科生开设现代细胞生物学专题的经验和思考。通过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了完善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探索,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对引导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沿进展、科研思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建立科学世界观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试验,直接撕表皮或对叶片进行固定处理,结合单染、复染、荧光染色等多种细胞学显色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观察玉米叶表皮短细胞的发生时期、发育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形态结构特征,研究K+和H2O2在栓质细胞中的分布变化与表皮其它细胞中K+和H2O2的分布及气孔器开关的关系,为进一步挖掘短细胞的新功能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1)短细胞是同步发生在玉米多叶位新表皮组织形成过程中,所有植株从第7新生叶,大部分第6叶,极少数第5叶的基部同时开始发生短细胞,之后新生的高位叶也均发生短细胞,并随着叶位的升高叶片各部位短细胞密度均增大,所有植株的1~4叶(因不再生长)均无短细胞出现。(2)初期发育的叶表皮细胞进行不对称分裂,生成相互交替的长、短细胞,有的短表皮细胞横(垂直叶脉)分裂,形成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对;栓质细胞基部与叶肉细胞相邻,硅质细胞嵌在栓质细胞和表皮细胞间偏上。(3)有短细胞发生的叶片,宏观背面发亮且覆有蜡质层,微观表皮细胞的着色特性发生了变化;栓质细胞为面包形柱状细胞,硅质细胞为哑铃形扁细胞。(4)气孔器张开时,栓质细胞中没有K+和H2O2的积累;气孔器关闭时,栓质细胞中积累了大量的K+和H2O2,且栓质细胞中K+和H2O2的积累始终与副卫细胞中K+和H2O2的积累变化一致,而硅质细胞和长细胞没有K+和H2O2的积累。该研究确定了玉米叶表皮短细胞发生的时期;展示了其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发现栓质细胞中K+和H2O2的积累随气孔器开关呈周期性变化,且与副卫细胞中K+和H2O2的积累变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