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五种诱食剂对中华绒螯蟹诱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配合饲料诱食性、减少饲料溶失, 试验以均重为(26.4±0.17)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 尝试用色素指示法筛选出其适用诱食剂。首先,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观察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有无影响; 然后, 以基础日粮为对照, 鱿鱼膏(Squid extract, SE)、酵母核苷酸(Yeast hydrolysate, YH)、棉粕酶解肽(Cottonseed meal proteinhydrolysate, CPH)、甜菜碱(Betaine)以及大蒜素(Allicin)5种诱食剂分别设置4个浓度梯度, 同种诱食剂不同浓度的饲料添加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筛选出每种诱食剂最适浓度; 之后, 选用5种诱食剂的最适浓度, 采用同样方法, 比较其诱食效果。结果显示: (1)不同颜色的基础日粮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显著影响(P>0.05); (2)添加0.3%鱿鱼膏组、0.6%酵母核苷酸组、0.6%棉粕酶解肽组以及0.09%大蒜素组的诱食指数最高,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添加1%甜菜碱组诱食指数最高,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添加0.6%棉粕酶解肽组的诱食指数显著高于除0.6%酵母核苷酸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高于酵母核苷酸组但差异不显著; 0.3%鱿鱼膏组诱食指数略高于0.09%大蒜素组显著高于1%甜菜碱组(P<0.05)。结果表明: 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影响; 鱿鱼膏、酵母核苷酸、棉粕酶解肽、甜菜碱和大蒜素的最适浓度依次为: 0.3%、0.6%、0.6%、1%和0.09%, 其诱食性为: 棉粕酶解肽>酵母核苷酸>鱿鱼膏>大蒜素>甜菜碱。其中, 0.6%棉粕酶解肽或0.6%酵母核苷酸诱食效果较好, 建议作为中华绒螯蟹诱食剂使用。  相似文献   
82.
以山梨猕猴桃(Actinidia rufa(Siebold and Zuccarini)Planchon ex Miquel)品种‘63101’和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C. F. Liang)品种‘磨山雄7号’杂交产生的400余株F1代个体为材料,连续2~3年对其果实品质和外观特点的9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它们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 ,子代群体单果质量连续3年低于双亲中值,遗传传递力连续3年低于100%,优势率连续3年均为负值;可溶性固形物子代中值除2015年略低外,其余2年均高于亲中值12.3%;优势率均为正值,遗传传递力均大于100%;子代果实形状出现分离,与母本圆柱形相同的比例占82%;果皮毛被中,偏离母本的有毛比例为60%;果皮颜色出现绿色、绿褐色、褐色的分离,比例为1∶1.5∶1;果实肩部形状多与母本的方形相似,占比为63%;果肉颜色也多与母本的绿色相似,占比为 86%;果实风味中,与父本和母本相似的表型占比均为32%,口感酸的占比18%,超低亲极酸占比1%,超高亲浓甜占比9%。说明杂交子代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表现为趋小和趋高的遗传倾向;果实形状、果实肩部形状和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于母本性状,而果皮毛被的遗传倾向偏离母本性状;果实风味具有广泛的性状分离现象,存在远高于高亲值和远低于低亲值的极端单株。研究结果说明这些子代材料有选育成为优良猕猴桃单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83.
Top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specialist strain CQMa 102 to the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results in change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ehalose and glucose in the haemolymph. Micrographs of the locust haemolymph show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can effectivly penetrate the external skeleton of locust and after 2 days infection, the hyphae body will appear in the haemolymph of infected insects. The time in decrease of trehalose concentration coincided with that in increase of trehalose-hydrolysing enzyme activity in the haemolymph of the fungus-infected insects. Overlay gel analysis indicated there was considerably more trehalose-hydrolysing activity in the haemolymph of locusts infected by fungus than in controls. A comparable isoform was identified in in vitro culture of the fungus, suggesting a fungal origin for the in vivo enzyme. Haemolymph trehalos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mycosis of locusts by M. anisopliae. 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is fungus may take advantage of competing nutrient utilization against the insect by its trehalose-hydrolyzing enzyme secretion. It may provide fundamental knowledge for fungal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84.
【目的】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 SBV)是严重危害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蜂群健康和种群数量的病原微生物,但其对蜜蜂的致死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究SBV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蜜蜂营养代谢和免疫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中华蜜蜂2日龄幼虫和新羽化成虫饲喂SBV,逐日统计死亡蜜蜂数量,检测病毒对蜜蜂存活的影响;利用qPCR检测中华蜜蜂4日龄幼虫、预蛹以及10和20日龄成虫体内SBV RNA、营养代谢基因(ilp1, ilp2, hex110, hex70b, hex70c和vg)、先天性病毒免疫基因(rel, toll, apidaecin, abaecin, defensin, hymenoptaecin, jra, key和state92e)、细胞凋亡基因(atg7和LOC100577876)和抗RNA病毒基因(dis3和dicer)的表达水平。【结果】 SBV感染显著降低了中华蜜蜂幼虫的存活率,但对成虫的生存影响不明显。SBV RNA在中华蜜蜂4日龄幼虫和预蛹体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10和20日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SBV显著降低了中华蜜蜂幼虫营养代谢基因ilp1, ilp2, hex110, hex70b和hex70c以及成虫营养代谢基因vg和hex110的表达量,但显著提高了4日龄幼虫rel, toll, apidaecin, abaecin, defensin, hymenoptaecin和jra以及成虫key和 state92e等先天性病毒免疫基因的表达量,还引起预蛹体内的细胞凋亡基因atg7和LOC100577876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SBV在中华蜜蜂幼虫和预蛹体内的感染水平远高于在成虫体内的,其对幼虫的危害也大于对成虫。SBV显著影响了中华蜜蜂正常的营养代谢,染毒中华蜜蜂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水平来应对;预蛹期中华蜜蜂幼虫细胞凋亡水平的显著增加可能与化蛹异常及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85.
记述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拟稻蝗属Oxyoides Zhent et Fu,1994一新种,八面山拟稻.bamianshanensis sp.nov.和华蝗属Sinacris Tikham,1940一新种,湖南华S.hun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湖南郴州八面山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介绍了在中间宿主赤豆螺体内发育的中华下弯吸虫雷蚴和尾蚴形态,并用其尾蚴形成的囊蚴感染鸭和鸡,从试验动物体内检得不同虫龄的童虫和成虫,5日龄童虫出现龙骨样突出的中间列腹腺,9日龄虫体成熟,大小为2.50─3.30×0.675─0.950mm,出现发育完全的生殖腺,子宫内已含有成熟的虫卵。虫体两侧列腹腺数为9─13个,多为12个,中列腹腺起自内贮精囊的后部,止于卵巢后缘。  相似文献   
87.
脂类在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子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脂肪滴和卵黄体,前者为中性脂,卵黄体中的脂类主要是磷脂。L和Y几乎充满足整个成熟卵子,且交互分布,开始它们间以许多致密小颗粒间,直到两者的分布无界限分割。  相似文献   
88.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暗适应时中华绒螯蟹的光感受器超微结构与外界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出与培育在生理溶液中的光感受器相比,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升高,使得感杆束的直径急剧缩小,感杆束周围胞质增厚,胞饮泡增加,膜下猪泡囊极度减小。胞质中多囊体的数量和直径减小,而板模体和溶酶体的数量增加,同时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增多。分布在小网膜细胞的远端。细胞的结构表现为类似光适应状态,与之相反,细胞外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小眼的感  相似文献   
89.
任炳忠  赵卓  郝锡联 《昆虫学报》2002,45(Z1):22-24
 报道了采自黑龙江省的蝗总科昆虫一新种:佳木斯金色蝗Chry sacris jiamusi sp.nov.,并与其近似种辽宁金色蝗Ch.liaoningensis Zheng和秦岭 金色蝗Ch.qinlingensis Zheng做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0.
任炳忠  赵卓  郝锡联 《昆虫学报》2002,45(Z1):20-21
 记述了采自松嫩草原的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一新种, 即吉林雏蝗Chorthippus jilinensis sp. Nov.,并与其近似种翠饰雏蝗C.dichrous (Ev.)做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