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2.3)、 EMbase(1974~2012.3)、Cochrane Library(2012 年第3 期)、CBM(1978~2012.3)、CNKI(1994~2012.3)、VIP(1989~2012.3)。纳入脑 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 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1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 个RCT,包括共1384 例患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药物明显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RR=1.24,95%CI(1.18-1.31),P<0.01],提高了心电图的改善率[RR=1.35,95%CI(1.24-1.47),P<0.01]。结论:目前研究表明脑心通 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但其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尚不确定,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 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检测抗Xa因子活性,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分为两组,A组(n=24):PLT≥240×10^9/L,B组(n=39):PLT〈240×10^9/L。首先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有无差异,而后在两组患者皮下注射那曲肝素前及注射后8h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并记录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水平并比较活性低于0.5IU·mL^-1患者所占比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抗Xa因子活性治疗前后差异在两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抗Xa因子活性均值低于B组,抗Xa因子〈0.5IU·mL-1的患者比率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血小板计数≥240×10^9/L的惠者抗Xa因子活性较低,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的抗凝力度不足与血小板计数偏高相关。  相似文献   
53.
摘要 目的:探讨Tp-e间期、P波离散度(Pd)对室性心律失常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心绞痛患者11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Tp-e间期、Pd值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情况,并判定预测价值。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8例(失常组),发生率为43.6 %,其中偶发室早21例、频发室早19例、室早4例、心室颤动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失常组的Tp-e间期、Pd值都显著高于非失常组(P<0.05)。随访至今,失常组的心绞痛复发率为45.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 %(P<0.05)。在失常组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p-e间期、Pd都为影响患者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p-e间期、Pd预测心绞痛复发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在85.0 %以上。结论: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随有Tp-e间期、Pd增加,也会增加患者的复发率,Tp-e间期、P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对脊柱裂(spina bifida)胚胎脑组织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分析,探讨遗传不稳定性是否为此疾病的特征之一,进而研究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与脊柱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19例脊柱裂和19例非神经管畸形对照脑组织中提取DNA;尿素变性凝胶电泳法检测标本中MSI发生情况。结果:在19例脊柱裂脑组织中9例MSI阳性,阳性率47.4%。其中2例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7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low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L),其余10例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对照组中未出现MSI。选择的5个微卫星位点MSI的阳性率分别为Bat34C4(10.5%)、Bat26(26.5%)、D2S123(10.5%)、D3S1611(5.3%),D2S119(5.3%)。结论:脊柱裂中存在MSI现象,提示MSI、错配修复系统可能与脊柱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联合辛伐他汀(SV)治疗冠心病心绞痛(CHD-AP)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10例CHD-AP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S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TS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状态、血清TNF-α、CRP、ET-1、NO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4%,较对照组显著升高(78.1%,P0.01)。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血小板黏附率(PAd T)值及血清TNF-α、CRP、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下降更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NO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同期显著更高(P0.01)。与对照组(2.9%)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更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能与其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血清中TNF-α、CRP、ET-1、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据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差异,在阳性结果基础上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hs-CRP存在显著差异;2.ROC曲线下面积>0.5。结论:针对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变血管支数关系密切,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7.
Features of trinucleotide repeat instability in vivo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Unstable repeats ar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and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more than 40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Trinucleotide repeats are located in non-coding and coding regions of the genome. Studies of bacteria, yeast, mice and man have helped to unravel some features of the mechanism of trinucleotide expansion. Looped DNA structures comprising trinucleotide repeats are processed during replication and/or repair to generate deletions or expansions. Most in vivo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in which expansion and deletion occur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mammal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s complex and appears to be influenced by genetic, epi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与益气复脉治疗老年心功能不全伴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心功能不全伴不稳定心绞痛老年患者300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心肌缺血发作情况以及心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78%)(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64%)(P0.05);研究组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相比对照组降低程度更大,在各个时段以及总体的心肌缺血的平均发作次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CO、CI及MPI均明显升高(P0.05),而心率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组的LVEF、CO、CI及M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的血管炎、血管疼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与益气复脉治疗老年心功能不全伴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明显,可以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改善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 年3月-2016 年3 月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9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9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及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 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 及TNF-alpha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CHD心绞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长均减少,且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在治疗CHD心绞痛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还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