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8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当前主动型下肢假肢控制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主动型下肢假肢设计和分类的通用控制框架,包括3个分层结构:上层控制器、中层控制器、底层控制器。其中,上层控制器感知运动意图;中层控制器将运动意图转换为预期的装置状态,用于底层控制器的跟踪参考;底层控制器通过反馈控制或者前馈控制计算出预期装置状态与当前装置状态的误差,驱动假肢执行这些命令,形成控制闭环。结果表明,该通用控制框架可完整阐释主动型下肢假肢的人—机—环境共融关系,明确了分层控制策略的层级任务,为未来主动型下肢假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3.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会引起下肢肌肉痉挛,这种现象给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识别痉挛并及时中断训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通对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采用基于形状的模版匹配法来识别痉挛信号,并以皮尔逊相关系数来分析表征下肢痉挛信号的相关性大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仿真验证了模版匹配法在个人痉挛信号识别中的准确性,显示了在泛用痉挛信号识别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聚桂醇在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医院确诊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5例(75条患肢)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33例(33条患肢)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作为聚桂醇组,42例(42条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作为手术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术后6、12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聚桂醇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皮下血肿、皮肤麻木感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12个月复发率为12.12%低于手术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可选疗法。  相似文献   
45.
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为广泛性髂 -股静脉闭塞 ,因髂 -股静脉为下肢静脉回流唯一的主干通路 ,所以此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严重类型。临床虽不多见 ,但后果十分严重 ,临床护理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我科从 1 99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47例 ,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7例中 ,男 1 3例 ,女 34例。其中双侧 1 0例 ,左侧 2 9例 ,右侧 8例。发病年龄为 2 3~ 76岁。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 1 0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 8例。1 .2…  相似文献   
46.
邹自强  方芳  闾四平  潘波  陈杰  易剑  付庆 《生物磁学》2009,(13):2546-2548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3例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其中肢体严重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皮温下降,皮肤花斑或者苍白)13例,部分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但有毛细血管充盈征)10例。腘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术4例,修补术5例,切开取栓术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0例。修复顺序:先修复血管再固定骨折8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14例,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10例。结果:肢体存活19例,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严重缺血患者,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骨折和广泛软组织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行I期截肢,3例患者因术后反复感染(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行Ⅱ期截肢。严重缺血的患者只有3/13例完全恢复,而部分缺血的患者有6/10例完全恢复。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只有4/13例完全恢复,而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有5/9完全恢复。结论: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时,肢体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仍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问与瓣膜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40侧诊断为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按照x线顺行静脉造影瓣膜返流分类分为两组,分别记录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并进行两组的差异性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返流时间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股静脉瓣膜返流时间能够比较准确地提供下肢深静脉的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8.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3例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其中肢体严重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皮温下降,皮肤花斑或者苍白)13例,部分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但有毛细血管充盈征)10例.胭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术4例,修补术5例,切开取栓术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0例.修复顺序:先修复血管再固定骨折8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14例,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10例.结果:肢体存活19例,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严重缺血患者,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骨折和广泛软组织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行Ⅰ期截肢,3例患者因术后反复感染(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行Ⅱ期截肢.严重缺血的患者只有3/13例完全恢复,而部分缺血的患者有6/10例完全恢复.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只有4/13例完全恢复,而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有5/9完全恢复.结论: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时,肢体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仍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RANTES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T2DM 61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分为非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0例)和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正常对照组20例比较,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RANTES,比较三组间血清RANTES水平的差异.(2)测定各组TG、TC、LDL、Hd1-ch、、FPG、HbA1c、FIB等水平,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组血清RANTE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下肢大血管病变组血清RANTES水平明显高于非下肢大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2)以T2DM组为整体,有无下肢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以RANTES等其它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SBP、病程和RANTES入回归方程.结论:RANTES可能是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患者(98条血管)术前经CTA诊断后,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18个月,分析踝/肱指数(ABI)、血管内径、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结果:成功完成77例(98.7%)患者、97条(99.0%)患肢的PTA和支架植入术,除1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导丝未能成功通过病变导致介入失败外,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均开通,术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血管壁破裂、穿孔或内支架移位,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9±0.23)恢复至(0.86±0.26),下肢血管内径及足背动脉搏动均明显改善。结论: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