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3篇
  免费   858篇
  国内免费   2582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山黧豆属(又名香豌豆属)(Lathyrus Linn.)全世界共约140种,已做过染色体计数者72种。我国约16种,大部分产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区。近年来皖南农学院朱玉简等同志在安徽宣城发现一新种,命名为安徽山黧豆(Lathyrus anhuiensis Y.J.Zhu et R.X.Meng)。鉴于该新种分布区非常局限,个体数也不多,为了及时掌握其细胞学情况,特通过该院叶如欣同志取得部分种子进行了染色体的计数和核型的描述。  相似文献   
62.
用标准的磷酸铅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百合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期间及其前后三个时期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 酶)活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的定位。结果表明:(1)在穿壁前,ATP 酶活性主要定位于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体和某些局部的基质(groundplasm)中,也表现有 ATP 酶活性反应的产物;但在染色质和核仁中,一般都没有这种反应。(2)在穿壁时,染色质从一个细胞穿壁转移到另一个相邻细胞,同时看到染色质和核仁内出现密集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腔内以及质体的片层上也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而在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内 ATP 酶活性明显降低,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活性反应。(3)在穿壁后,质膜及细胞间隙中又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但核内染色质上的 ATP 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而核仁内则仍有较高的活性。同前二个时期一样,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质体上的 ATP 酶仍表现明显的活性反应。最后讨论了三个不同发育时期 ATP 酶活性及其分布部位的改变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程用谦   《广西植物》1985,(4):323-326
<正> 帚菊属Pertya Sch.-Bip.乃菊科,帚菊木族→Mutisieae Cass.的一个小属,全世界仅24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山区。我国有17种,东起台湾,西至云南、西藏,北达甘肃、宁夏,南抵广东、广西等省区均产。  相似文献   
64.
韦裕宗  李树刚   《广西植物》1985,(3):151-156
<正>一、虫豆属 Atylosia Wight et Arn,1.白蔓草虫豆 新变种图1Atylosia scarabaeoidea(Linn)Benth ,var aryrophylla Cheng f,var ,nov  相似文献   
65.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对山东枣庄市916人足放射片进行了足籽骨的观察与测量。发现每足有1-7个籽骨,其中二个者占77.8%,三个者占16.9%;籽骨位于跖骨头下方者占94.5%,位于趾间关节下方者占5.5%;各跖骨头籽骨出现率:Ⅰ占99.9%、Ⅱ占 2.2%、Ⅲ占0.3%、Ⅳ占0.5%、Ⅴ占6.4%;(足母)趾趾间关节籽骨占12.6%;二分及三分籽骨出现率占3.9%,明显低于欧美人。此外,本文认为籽骨是在先天籽骨原基基础上,加以后天运动的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68.
黄淑美   《广西植物》1985,(2):88-90
<正> 三肋果莎属(新拟) Tricostularia Nees in Lehm. Pugillus 8: 50. 1844; in Lehm. P1. Preiss. 2:83. 1846—1847; Benth. F1. Austr. 7: 382. 1878; Benth. & Hook. Gen.P1. 3: 1064. 1883; Pax in Engl. et Prantl. Pflanzenr. Fam. 2 ed. 2: 115.1887; Kukenth. in Fedde, Repert. 53: 212. 1944.  相似文献   
69.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617,自引:25,他引:592  
近年,我国的植物染色体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由于国际上尚无植物核型分析的共同标准,因此,有关染色体的统计、测量、命名、图表格式等等,各人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种状况,对核型资料的比较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评价,都带来不便。有鉴于此,1984年8月在辽宁兴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植物染色体学术讨论会上,李懋学和陈瑞阳联名作了“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的报告,经过  相似文献   
70.
杂交水稻及三系在发育过程中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道了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杂交水稻及三系亲本共50个组合的萌动胚、芽,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根、雄蕊等12个组织或器官的酯酶同工酶的结果。根据所测结果,可把杂交水稻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为5种类型:互补型、偏父型、偏母型、同型和“杂种”酶谱。强优势组合以互补型酶谱居多,弱优势组合都是同型酶谱,“杂种”酶谱仅见于V优64的幼穗分化期叶片和V优63、汕优63的三叶期叶片中。不同器官的互补酶谱都可作为预测杂种比势,鉴定杂交稻种子的纯度和真实性以及选配新杂交组合的一个手段或依据,但以对萌动胚或幼芽的测定更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