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自国内外4个地区的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4个产地13批次丁香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匹配度均高于75),其中,主要成分含量排名前两位的均为丁香酚、(-)-α-芹子烯,排名第三位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顺式-α-没药烯(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平均为3.75%)、罗勒烯(中国广东,平均为4.21%)、亚麻三烯(中国广西,平均为3.74%)、丁香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平均为3.60%)。表明同一产地的丁香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丁香产地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将4个产地的丁香很好地区分开来,又能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HS-SPME-GC-MS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4个产地的丁香,该方法可作为丁香产地的鉴别方法,也为进一步比较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及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刺枝野丁香Leptodermis pilosa Diels var.acanthoclada Lo和穗花野丁香L.pilosa Diels vat.spicatiformis Lo发表时没指明模式,是不合格发表的名称。现通过指定模式,将它们的名称作合格发表。还对此2新变种及其近缘类群提供了分类检索表和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在病原菌侵染下,植物体是如何通过超敏反应限制病原菌扩增的,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自噬起了必要的作用,可见,研究自噬和超敏反应的机制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观察在非寄主病原菌突变体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Pst DC3000)的侵染下,拟南芥光合功能的变化及自噬现象出现的情况,以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病机理提供实验基础。以野生型拟南芥为材料,采用光谱分析和叶绿素荧光成像分析手段,研究不同浓度的Pst DC3000侵染对拟南芥离体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以转基因野生型拟南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自噬基因8a)幼根为材料,应用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不同浓度的Pst DC3000诱导拟南芥自噬的情况。实验发现,OD600=0.2的Pst DC3000侵染,可显著诱导拟南芥叶片活性氧的积累和迸发,并会引起拟南芥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同时发现,该病原菌处理2 h,可导致拟南芥根中自噬小体的产生。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H2DCFDA)标记活性氧,检测了P...  相似文献   
14.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为中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传统上取其皮入药,但有研究表明杜仲叶片中的化学成分与皮相同且药理作用相似[1].杜仲的皮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和木脂素类等次生代谢产物[1].丁香脂素二糖甙(SGD)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磷酸二酯酶(CAMP)有很强的抑制活性[2];京尼平甙酸(GA)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是杜仲皮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导泻[3]、抗高血压[4]以及预防性功能低下、增强记忆功能、抗癌、抗氧化、促进胆汁分泌等功能[1].有研究表明, 不同地理种源、不同季节的杜仲叶片中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5].因此,研究不同地理种源春、秋季杜仲叶片中丁香素二糖甙和京尼平甙酸的含量的差异,可以为杜仲的选择育种和叶片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花罗勒成熟的盾状腺毛头部细胞中 ,质体含量丰富 ,体积较大 ,其中有大量的嗜锇物质积累 ;在分泌过程中 ,分泌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嗜锇物质向外分泌的途径有两条 :一条是以胞吐的方式 ,另一条是以渗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天然花园的云南,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坡林地内,生长着一种极为美丽的木本花卉——滇丁香。每到金秋时节,葱郁的山林间,一团团粉红色或大红颜色的滇丁香花朵纷纷会映入人们的眼帘,如果你没有机会到野外去欣赏它们的芳容,也可在云南昆明的金殿公园名胜区的茶花园,或云南大理古城的花园中都能寻觅到它那清逸娇美、楚楚动人的倩影,此外还有丽江和武定也有少量栽培。近年来,在昆明金殿落户的滇丁香(Luculiaintermedia)和鸡冠滇丁香(L.yunnanensis),都是园林工作者从野外引入庭园栽培的新秀,也是人们喜爱的野生花卉之一。滇丁香为茜草科滇…  相似文献   
17.
卓丽环 《植物研究》1989,9(4):131-134
本文发表丁香属二新栽培变种,即Syringa dilatata Nakai cv.LaceraS.vulgaris Linn.cv.Heterophylla.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 741条基因数目,长5 412 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长花柱型滇丁香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细胞学压片法,对异型花柱植物滇丁香的长花柱型植株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及花粉萌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长花柱型滇丁香具5枚花药,花药4室。(2)花药壁由1层表皮、1层花药内壁、2层中层和1~3层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方式为基本型,绒毡层类型为腺质绒毡层。(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偶有左右对称型;不同药室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步。(4)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5)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正常,表明长花柱型滇丁香属于发育正常的两性花。(6)授粉4h后,长花柱型滇丁香的花粉在长、短两种花柱柱头上的萌发率分别达(91.8±1.6)%和(93.2±1.1)%,且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t=1.585,df=8,p=0.152),表明长花柱型滇丁香的成熟花粉粒在长、短两种花柱柱头上的萌发均正常。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辽东丁香(Syringa villosa subsp. wolfii)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并讨论其系统演化位置。结果表明:(1)辽东丁香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517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具有131个功能基因,包括36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该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区的总密码子偏好性(RSCU)分析显示,RSCU值>1的密码子有31个,其中以A/U碱基结尾的有21个;RSCU值<1的密码子有34个,其中以G/C碱基结尾的密码子有22个。(3)在辽东丁香的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出334个散在重复序列,包括170个正向重复序列和164个回文重复序列;检测到227个SSR位点,其中226个位点成功设计出PCR引物。(4)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辽东丁香与云南丁香(S. yunna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通过对辽东丁香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IR边界、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为辽东丁香后续的分子标记开发、系统发育分析、物种资源鉴定评价、DNA条形码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