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隶属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巨蜥科(Varanidae)巨蜥属(赵尔宓等1999,蒋志刚等2016)。该物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内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云南和广西(赵尔宓等1999,徐正强等2006,汪巧云等2017)。虽然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只被评估为低危级(LC)物种(Quahetal.2021),但在我国由于野外种群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且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级(CR)(蒋志刚等2016)。  相似文献   
922.
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庭疾灶螽Tachycines asynamorus为例探索驼螽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在结构上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方法】运用解剖学方法、石蜡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及超薄切片技术对庭疾灶螽中肠及马氏管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庭疾灶螽中肠向前延伸出3个胃盲囊包围着前胃。中肠上皮由再生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具有典型的再生细胞龛;闭合型内分泌细胞紧贴在再生细胞龛的外围,基底区聚集大量的分泌颗粒。柱状上皮细胞内聚集有2类大的分泌颗粒:线团状颗粒和电子密度很高的球状颗粒;中肠管腔内有明显的围食膜结构,中肠基底部由基膜和肌肉层组成。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的交界处,从横切面看马氏管管壁具有3~5个细胞,细胞近管腔端部具有大量长微绒毛,细胞质内分布着电子致密的同心圆球晶体,基底膜内折形成膜迷路。【结论】庭疾灶螽中肠柱状上皮细胞的线团状颗粒由微丝包裹;内分泌细胞由再生细胞龛中的细胞分化而来,产生内分泌颗粒并将其排到血腔;中肠基膜发达,包含微丝与复合糖成分,基膜通过对中肠上皮细胞的支撑作用为肠道蠕动提供保障。庭疾灶螽马氏管细胞中可见大量颗粒和大量同心圆球晶体,推测可能是一种储存排泄。  相似文献   
923.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洞中的居留型优势蝠种,具有集群冬眠的习性。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聚群冬眠,翌年的3月底开始苏醒,其夏季的繁育场所非常隐蔽,通常位于人无法进入的洞段或人迹罕至的洞穴。总体上,其栖点主要集中于距洞口150—200 m(91.60%)的洞段,离地高度6—10 m(91.75%),多以“双足悬挂”的栖姿将身体悬空倒挂于洞道的顶壁。其体温与栖点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8886)。其栖点安全性春夏季高,秋冬季中等偏低。中华菊头蝠作为该区域洞栖性蝙蝠的优势种,在维持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中蝙蝠伞护性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生态保护教育及对蝙蝠种群的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924.
摘要 目的:观察速效牙痛宁酊辅助根管治疗对慢性牙髓炎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血清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中医院2019年9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87例慢性牙髓炎患者(患牙87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患牙44颗,给予速效牙痛宁酊辅助根管治疗)、对照组43例(患牙43颗,给予根管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疼痛症状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血清TLR4、CX3CL1水平变化,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4周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各领域(社交障碍、心理障碍、功能限制、生理障碍、残障、生理疼痛、心理不适)评分及总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CX3CL1、TLR4水平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速效牙痛宁酊辅助根管治疗慢性牙髓炎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提高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TLR4、CX3CL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25.
为阐明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6个地区(河北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邯郸,山东聊城)的麦无网长管蚜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23条ISSR引物扩增出了297条清晰条带,其中172条(57.91%)具有多态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57.91%)高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26.24%),其中河北保定种群和河北邯郸种群的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小(24.92%),河北石家庄种群的种群变异最大(41.75%),河北和山东地区的种群(除河北石家庄)之间没有显著遗传差异。根据种群变异来源分析,有26.44%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73.56%变异来自于种群内(Gst=0.2644),不同地理种群间并没有出现分化现象(Nm=1.3910)。利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对6个种群进行统计分析,构建进化树,发现6个种群分为了两大类,而其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并不存在相关性,地理空间并未对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产生影响。麦无网长管蚜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各个种群间并没有明显遗传分化的趋势。本研究有关麦无网长管蚜不同地理种群基因流和遗传变异将为控制麦蚜危害和田间综合防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26.
随着膜片钳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人们在肾脏发现了多种氯通道。这些通道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包括膜电位形成、细胞容积调节以及盐的吸收和排泄等。确定氯通道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基侧膜和管腔膜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通道的生理功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最近,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应用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27.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西藏林芝地区色季拉山的蝠蛾属1新种,即蒲氏蝠蛾Hepialus pu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928.
棕果蝠取食对两种榕树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e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e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果蝠取食行为显著影响了两种榕树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过程及最终萌发率(G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聚果榕种子经过棕果蝠消化道后GP显著降低,而对叶榕种子的GP显著提高。棕果蝠粪便中的聚果榕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时间(Tmin)均比对照种子延迟了2d,但其粪便中的对叶榕种子G5比对照种子提前了1d,Tmin提前了2d;与之相似,前者种子萌发比果实中种子提前2d达到萌发总量的50%(T50),但后者没有改变T50。不同种榕果果渣中的种子萌发行为也有重大差异:聚果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和T50均比对照种子延迟1d,GS没发生改变;而对叶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比对照种子提前了3d,GS提前1d,T50没有改变。棕果蝠取食两种榕果后在飞行过程中排泄,进而有效的散布种子;而且通过消化明显改变了种子萌发行为,使种子萌发类型更为多样,增加了种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9.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30.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是棉花上的共存种,本文拟明确不同恒温条件下两种蚜虫单种和共存时的种群动态、有翅蚜发生及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探讨温度对两者种间竞争的作用。【方法】棉蚜、棉长管蚜单种、混合初始等蚜量设置,分别置于室内21、24和27℃恒温条件下,系统调查记录各处理种群数量、有翅蚜数量及在棉株上的分布,应用内禀增长率rm、空间分布情况、有翅蚜比例为竞争判别指标。【结果】棉蚜单种种群过程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共存条件下一种对另一种蚜虫的rm均没有显著影响;棉蚜种群97%以上在叶片活动,棉长管蚜在叶片的比例为55%~75%;同一温度条件,两种共存不影响对方在棉花叶片和茎秆上的分布;棉蚜和棉长管蚜主要分布于棉花中上部。随温度升高,共存种群中棉蚜向棉株下部移动的比例增加,单种和共存种群棉长管蚜趋向于棉株上部移动。同一温度条件下,共存对棉蚜上下分布没有明显影响。21℃和27℃棉蚜的存在对棉长管蚜没有显著影响,但24℃时共存可使棉长管蚜在下部的比例明显增加;随温度的升高,棉蚜有翅蚜比例下降显著,而棉长管蚜无显著变化。【结论】适温范围内,两种蚜虫种间竞争的存在不影响彼此的内在繁殖能力,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内在竞争能力;温度对棉蚜在竞争活动空间上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棉长管蚜的上下位置的选择有一定作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加速棉蚜有翅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