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孙军  宋书群  王丹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7,27(8):3302-3315
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压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区: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比摄食率介于0.01~8.43d-1,平均值为(2.72±2.14)d-1。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摄食速率介于0.05~838.23cells ind.-1d-1,平均值为(52.72±154.21)cells ind.-1d-1,对几种有害藻华原因生物的摄食速率较高。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物种摄食速率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在低浮游植物丰度下,其摄食速率会随着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随着浮游植物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0.53~4.97ngC L-1d-1,平均值为(2.16±1.63)ngC L-1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物种平均碳摄食速率介于0.04~13.20ngC ind.-1d-1,平均值为(2.91±5.22)ngCind.-1d-1。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61.07~8632.85ngC L-1d-1,平均值为(2801.01±4198.46)ngC L-1d-1。分析比较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摄食压力表明,海区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要远高于中型浮游动物,介于95.59%~99.98%,平均值为97.88%±2.33%。调查海区中型浮游动物还通过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2.
牙鲆一株弹状病毒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病牙鲆中分离鉴定了一株弹状病毒(Paralichthys olivaceus rhabdovirus,PoRV)。用过滤除菌后的患病牙鲆组织匀浆液,接种不同的鱼类细胞,其中有7种鱼类细胞出现明显的病变在对病毒进行挑斑分离后,测定了PoRV的滴度,显示PoRV在敏感鱼类细胞(Grass Carp Ovary,GCO)中的滴度达到106.5TCID50/mL;绘制了PoRV生长曲线;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PoRV,负染及宿主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显示PoRV大小约为60nm×200nm。测定了PoRV的理化性质,显示该病毒对有机溶剂和温度敏感,但对DNA抑制剂阿糖胞苷(Ara-c)不敏感。经SDS-PAGE电泳,对PoRV的蛋白图谱进行了分析,表明该病毒有5种主要蛋白带,其分子量大小分别约为:250kD、67kD、44kD、30kD、23kD。  相似文献   
103.
人们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数万种包括萜类、甾类、多肽、聚醚类、大环内酯类、生物碱类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目前有近二十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正处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兼并PCR的方法克隆得到哈氏弧菌T4的DNA腺嘌呤甲基化酶(dam)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其它已知弧菌的Dam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副溶血弧菌Dam的相同性达95%。功能检验表明所克隆的dam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具有DNA腺嘌呤甲基化酶活性,能够甲基化大肠杆菌染色体DNA GATC序列中的腺嘌呤。运用染色体步移法获得dam基因上游的3251 bp DNA,发现该区域含有3个基因,其与dam在染色体上的相对排列顺序为:莽草酸激酶-脱氢奎尼酸合成酶-damX-dam。对dam上游DNA序列研究发现位于翻译起点ATG上游的78bp、112bp和477bpDNA片段皆具有启动子活性,但前者的活性明显高于后二者。  相似文献   
105.
对我国沿海岸采集的褐藻门多毛藻属(Myriactula)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确认了4种,其中2新种,即阿拉伯多毛藻[M.arabica(Kuetzing)Feldmann]、粗丝多毛藻[M.clavata(Takamatsu)Feldmann]、漳浦多毛藻(M.zhangpuensis Luan et Ding,sp.nov.)和海州多毛藻(M.haizhouensis Luan et Ding,sp.nov.)。对漳浦多毛藻和海州多毛藻进行了较详细的特征描述。模式标本均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尼罗红荧光染色对一株富油微藻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1建立和完善了一种方便快捷且能准确定量金藻油脂含量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探索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金藻生长和总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尼罗红染色后,金藻的单细胞荧光强度与其总脂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金藻最适生长的氮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分别为1323μmol/L、148.0μmol/(m2·s)、25℃;最适总脂积累的氮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分别为441μmol/L、92.5μmol/(m2·s)、15℃;优化培养条件并采用两阶段培养法后总脂含量和油脂产率都有大幅提高,可分别高达63.3%和22 mg/(L·d)。  相似文献   
107.
正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改变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地球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人类世(Anthropocene)阶段(Steffen et al,2007)。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造成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尤以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最为深刻,且影响面较广。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过多的CO2而引起海水表层升温、海平面上升、降雨改变、海洋表层海水酸化、海流变化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一系列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沿海地区,因食用织纹螺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是织纹螺中主要的致毒成分.但是,对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来源还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尝试分离、培养和鉴定织纹螺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并对其毒性进行分析,为探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可能来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后于2006年6月13日和19日在江苏省盐城采集织纹螺样品,应用小鼠生物法对织纹螺样品的毒性进行了测试;从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分离细菌,并选择部分菌株进行了室内培养;以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对培养菌株中的河豚毒素进行了检测;通过对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部分序列的测定,对有毒菌株进行了初步的种灯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集的织纹螺为半褶织纹螺,两次采集样品的毒性分别为247 MU(mouse unit,小鼠单位)和270MU/100g组织(湿重).对14个菌株进行了毒性检测,其中有毒细菌9株.产毒菌株的毒性普遍较低,毒性范围为15~96 ng/g.有毒菌株核糖体序列与弧菌(Vibrio)、希瓦氏菌(Shewanella)、动性球菌(Planococcus)、海单胞菌(Marinomonas)、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等菌属有较高的相似性,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研究发现半褶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存在能够产生河豚毒素的细菌,说明织纹螺中的河豚毒素可能与其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角黄素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杨少丽  苗凤萍  秦松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1):1781-1785
角黄素是一种非维生素A源的酮式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免疫促进及增强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培养,动物试验及人体干预试验表明,角黄素对多种癌症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功效.此外,角黄素还能够提高免疫力,保护皮肤和骨骼健康.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角黄素产品主要通过有机化学合成制得.然而,天然角黄素容易吸收并且不涉及化学工艺而更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角黄素微生物菌株被分离和纯化,使得天然角黄素有进一步扩大应用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从发酵培养的细菌中提取角黄素具有菌体繁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发酵工艺较为成熟等优势,进行高细胞密度生产比较容易.因此,国外各国均把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合成天然角黄素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天然角黄素的研究与开发.在此,就角黄素的理化性质、医学应用、天然角黄素研究与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讨论,为我国角黄素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格局及成因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9月~2006年5月逐季进行的4次多学科综合调查, 报道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长江冲淡水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柱平均叶绿素a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 高值区位置因季节而异, 常出现在低盐或等盐线密集的水域; 河口区和外海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 除夏季外叶绿素a的垂直变化均较小; 冲淡水区水体呈现层化特征, 叶绿素a高值集中分布在浅层水体。低盐的长江冲淡水占据上层水体, 良好的营养盐条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外海高盐水控制的下层水体, 较低的营养盐浓度和较弱的光强不利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