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华东师范大学盛和林副教授等几位教师,据根多年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哺乳动物研究和教学的现状,编写并出版了《哺乳动物学概论》,这是我国学者自行编著的第一本哺乳动物学教材和参考书。 纵观此书,全面而系统,涉猎了哺乳动物学的各个分支,包括哺乳动物学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生理、地理分布、起源演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个各方面。全书共分20章,分类为重点。  相似文献   
32.
中国阳蝇属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阳岛)采到的阳蝇属一新种,哈尔滨阳蝇Helina harbinensis sp.nov.模式标本存于黑龙江省卫生防疫产。  相似文献   
33.
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和SL7)分离甲型肝炎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我国建株的两株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和SL7),以35℃为培养温度,直接从急性期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患者粪便中分离到4株病毒。该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符合甲肝病毒的增殖特性,经免疫荧光阻断、免疫电镜及中和试验等特异性鉴定,证实为甲肝病毒。原始分离时的比较研究还显示,2BS株人二倍体细胞支持甲肝病毒增殖的能力似较SL7细胞佳。该4株病毒现已在2BS细胞稳定传代,感染滴度较高,被用于减毒活疫苗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人群中血清HBsAg消长趋势。观察了3 096名HBV易感者,其人年总感染率为7.0%;HBsAg人年阳转率为0.68%,两者之比为10.3:1.0。HBsAg阳转者中51.2%发生在0~3岁时期。调查了772例HBsAg携带者,其人年标化阴转率为2.01%,阴转者主要发生在10~29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占总阴转数的66.7%。以人群HBsAg阴转率加上因自然死亡而损失的HBsAg携带率和人群中HBsAg年增长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HBsAg在观察点人群中的消长状况是呈上升趋势,即年增加率为0.370%,年减少率为0.264%。  相似文献   
3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4~1987年,在湖南、河南、河北、黑龙江4个试点区,整群抽样采血10 484人,采血率达80%以上。HBsAg、抗-HBs和抗-HBc均用RIA法检测。结果4个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化感染率为58.2%。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7岁时为51.6%,25岁时达63.7%,接近高峰值。HBsAg标化阳性率为10.1%。HBsAg阳性率显示两个高峰,一个在2~8岁时,即儿童峰。从零岁的3.8%至2周岁时的12.5%,已达高峰。湖南的儿童峰值较其它3个试点区高。故HBsAg阳性率南高北低的现象仍然存在(P<0.01)。另一个峰在20~45岁,即成人峰。 抗-HBs标化阳性率为32.2%。HBsAg:抗-HBs之比值,5岁以内为1:1,10岁以后上升为l:3.3~5.9。抗-HBc标化阳性率为45.5%。此结果表明,调查地区均为HBV高感染区,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期。故新生儿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6.
用微量间接血凝法检测了健康人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血清抗EP抗体.健康人共检测154人.基础抗体水平绝大部分在1:8以下(占85.05%)EP—HA GMT为1:7.3.无性别差异(x~2=3.04、P>0.05).绿脓杆菌感染患者检测38例,免疫前GMT高于健康人1.43倍,免疫后较免疫前GMT提高4倍.绿脓杆菌EP是绿脓杆菌共同抗原,检查人抗EP抗体水平对诊断、防治绿脓杆菌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
应用Frhk4细胞增殖HAV,经较系统研究,建立了稳定的细胞传代方法,病毒增殖条件,获得了较大量的甲肝病毒抗原.HAV龙甲-25株在2BS细胞上传至第六代移到Frh4细胞上连续传至九代,用荧光法(IF)、EMISA夹心法,和免疫电镜方法(IE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龙甲-25不同代次间的病毒增殖情况不同.我们将龙甲-25HAV在Frhk4细胞上从第七代传至第十六代,分别用IF,ELISA,IEM方法检测,结果是细胞在感染病毒后不同天数的IF结果阳性,病毒传代的代次不同在ELISA和IEM检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在第九代至第十一代的HAV′培养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病毒培养及收获方法,再重复试验时,出现三种实验方法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本文系周曼殊等发现四川省犹伊螨属三新种之后的又一新种描述。模式标本存于四川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39.
消灭黃鼠是预防鼠疫的一项根本措施,这已在国内、外多年的灭鼠实践中所证明。但是,由于目前所用的方法还不完善,难免发生灭鼠未尽的问题,以致灭鼠拔源工作年复一年的进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研究防止漏洞与漏鼠的方法,是消灭黄鼠工作中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我们根据鼠类穴居生活及其巢区活动的规律,用拴标志圈流放黄鼠的方法,可发现大量的洞穴,这对于消灭成窝的幼鼠或残存黄鼠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无鼠无洞”的要求。现将1965年4—7月间,在我省泰来县宁姜地区,所做的试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鸡传染性法氏江病(IBD)是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以损伤体液免疫机能为主要特征;鸡传染性贫血病(CM)特征是幼龄鸡的淋巴组织萎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侵害细胞免疫为主。现地IBDV与CAV混合感染的现象常有发生,但由于CIA症状不典型,不易察觉。本试验拟在人工感染条件F观察CAV对IBD的影响。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轨IBDV感染组、IBDV~CAV混合感染组,每组设10只SPF雏鸡。1日龄接种CAV,3日龄接种IBDV。分别于6‘13日龄测定并计算各级鸡的法氏囊、胸腺和体重的比值,分离外周血、法氏囊和胸腺中的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