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在1984—1985年的采集标本中,发现两种鸟是四川鸟类新纪录。量度单位:体重(克),长度(毫米)。1.云雀AlaudaarvensisintermediaSwinhoe1985年12月15日采于南充市郊(海拔280米)。1♂,体重45,全长185、翼长114、嘴峰11.5、跗蹠24、尾长78。该鸟体重、全长、翼长等均大于小云雀。上体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颜色较小云雀浅;下体白色,胸部沾棕,具黑褐色纵纹。采获时,单个活动于河漫滩,在南充为冬候鸟。2.灰翅鸫Turdusboulboul(Latham)1984年5月4日采于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海拔2000米)。1♂,体重63,全长250、翼长145、嘴峰21、跗蹠37、尾长10…  相似文献   
2.
华东师范大学盛和林副教授等几位教师,据根多年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哺乳动物研究和教学的现状,编写并出版了《哺乳动物学概论》,这是我国学者自行编著的第一本哺乳动物学教材和参考书。 纵观此书,全面而系统,涉猎了哺乳动物学的各个分支,包括哺乳动物学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生理、地理分布、起源演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个各方面。全书共分20章,分类为重点。将亲  相似文献   
3.
大纹背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和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的划分,国外Corbet(1978,1980);Honacki,ctal.(1982);R.S.Hoffmann(1987)多已承认。本文拟通过在卧龙所采18号标本的研究,对其分类问题进行讨论。分布两种都属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特有种。从水平分布看,小纹背鼩鼱除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和陕西等省外,还分布于缅甸和尼泊尔。而大纹背鼩鼱目前仅发现在我国四川,为我国特有种。垂直分布也有差异,笔者1986年在卧龙采得这两种动物,小纹背鼩鼱分布区的海拔(2500—2900米)低于大纹背鼩鼱(2900—3600米),前者主要分布针阔混交…  相似文献   
4.
杨再福  胡锦矗  袁重桂 《四川动物》2000,19(2):F002-F002
我们于 1 996年在浙江省天地公司 ,对不同水温条件下 ,食物通过中华鳖 (Trinyxsinensis)消化道时间、幼鳖的生长及饲料效率进行了实验观察。1 材料与方法以同批稚鳖 ( 50 -1 0 0 g)和成鳖 ( 3 0 0 -3 50 g)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3只鳖。在 2 2℃、2 5℃、2 8℃、3 1℃、3 4℃的不同水温下单只饲养。饥饿一天后投喂混有直径 0 1 -0 8mm的不同颜色的塑料颗粒的配合饲料。自投喂 3小时后开始 ,每小时收集粪便一次。从投喂后 1 0分钟开始计时 ,至粪便中出现有色塑料颗粒即为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选择体重相近 ( 1 1 0 -1 4…  相似文献   
5.
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 Haltenorth1903)1977年由澳大利亚学者Groves从大岩羊(P.nayaur)中分出,订为一新种,结束了岩羊属为单型属的历史。模式标本于1930年采于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后带出国外。为了弄清矮岩羊目前是否存在、数量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等,我们于1988年5月、9—10月两次到模式产地进行了考察,采得国内第一批珍贵的地模标本,并获得一些生态资料。1形态特征矮岩羊个体较小,大约仅大岩羊的一半。头顶有洞角一对,雌雄差异很大,是野外分辨性别最明显的特征。雄性角粗大(长250mm左右),角自头顶略向两侧伸出,两角内侧各具一明显的纵…  相似文献   
6.
1981年3—9月,在南充市郊嘉陵江沿岸采集优势种小云雀(Alauda gulguta),每周1—2次,在室内将鸟胃内容物用沉淀法逐一分析、鉴定。同时对雏鸟和幼鸟用扎颈法和剖胃进行食性分析。现简报如下:一、通过对125只成鸟鸟胃剖检表明,植物性食物占总量的58%,其中杂草种子占总量26%,包括酢浆草等35属或种;作物种子占总量23%,主要为小麦等4种。植物性食物随月份的变化,种类变化较大。杂草种子3—6月以酢浆草、斑种草、狗尾苹种子等为主,7—9月以马唐、光头稗子为主。作物种子出现在其成熟的月份。动物性食物占总量33%,其中以鞘翅目昆虫为主,占总量23%(…  相似文献   
7.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独栖羚牛及其习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笔者于1987年冬季至1988年春季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离群的独栖羚牛进行了考察研究,获得了数量、分布及冬季活动规律等资料,并在行为生态、越冬适应及死亡限制因素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老、弱、病、残羚牛离群而独栖生活,也是羚牛个体发生的必然规律;它们日趋衰弱,濒于死亡的边缘也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