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非人灵长类重层社会中一雄多雌体系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层社会是指社群内个体通过两个或多层面的纽带关系将彼此维系在一起形成的社会模式,是非人灵长类进化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但仅见于狮尾狒、埃及狒狒和我国的金丝猴中。这些物种虽与其它叶猴类一样以一雄多雌社会单元作为社群的基本单位,但单元间不再具有领域性排斥对方而是相互聚集结合在一起形成大群;这样复杂的社群内个体如何稳定有序地组织在一起,长期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从现有对埃及狒狒和狮尾狒社会系统的研究看来,虽然这些物种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社群内个体间的组织模式与社会动力却截然不同。研究重层社会一雄多雌制体系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利用社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具体过程。但对于我国金丝猴重层社会组织机制的了解仍不充分,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现生灵长类重层社会物种在个体扩散机制、雄性替换模式、个体间联盟与繁殖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介绍了母系与非母系一雄多雌社会系统的经纬,综述了各物种维持社会稳定的动力与形成原因。旨在为研究者对我国仰鼻猴属物种社会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研究启发思路,促进我国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并为保护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中国受胁鸟类的分布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Threatened Birds of Asia》(《亚洲受胁鸟类红皮书》),将其中记载的在中国有分布的物种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的物种进行比较。两者的物种组成有明显差异,仅69种鸟同时出现在两个红皮书中;《亚洲受胁鸟类红皮书》中雀形目鸟类占比例最大,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鸡形目鸟类占比例最大。两个红皮书中的受胁鸟类均以森林、湿地和灌丛为主要栖息生境,而导致物种受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所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在地理分布方面,应用Arcview 3.2的数据处理与叠加功能,发现西南山地亚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黄淮平原亚区以及台湾亚区受胁鸟类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留鸟在西南山地亚区及其周边地区相对集中,迁徙鸟在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及其周边地区相对集中。在保护方面,中国的显著重要鸟区中有51个是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但还有6个尚未建立保护区,建议予以保护和重视。作者认为西南山地和台湾、海南地区的受胁鸟类面临更大的灭绝威胁,而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是保护鸟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3.
黄臀鹎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6月,在佛坪保护区狮子崖沟和大古坪的白马沟,采用路线法和定点直接观察法对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的生境选择及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黄臀鹎常栖息于河岸灌丛生境中,栖息位置多为视野开阔的电线上和灌木中;巢结构为3层,筑巢期6~10d,窝卵数3~5枚,孵化期8d,雏鸟留巢12d,雏鸟的平均体重和体长的相关系数r=0.9637,并测量了雏鸟的嘴峰、跗踱、第3枚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及尾长的生长数据等。  相似文献   
84.
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柳厚壁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幼虫在柳树的枝条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枝条上,聚集的原因是由柳厚壁叶蜂成虫集中产卵的习性与枝条上叶片空间位点共同影响所致;在叶片上,当m<2.37时,其聚集原因与春季柳树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当m>2.37时,虫瘿聚集除与春季新叶空间位置有关外,还与柳厚壁叶蜂成虫羽化和在叶片上集中产卵的习性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了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85.
[背景]暗蓝色链霉菌WMF106对核桃黑斑病病原菌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优化其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将为核桃黑斑病生防菌剂的制备与应用提供参考.[目的]优化核桃黑斑病生防菌株WMF106的发酵条件,测定其抑菌物质稳定性,并通过田间防效测...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可可西里地区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的取食生境、取食行为以及食物组成等。藏羚的取食生境主要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分别由3种和5种草场型构成,建群种为紫花针茅类;取食的植物种类多达430多种,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取食行为全天发生频繁,一般集中在上午10:00-11:00和傍晚18:00-19:002个时段;消化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87.
依赖粪便材料的大熊猫肠道耶尔森氏菌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t is inevitable to develop noninvasive sampling methods to do studies on giant panda even diagnose the diseases since which is so endangered that it's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invasive sampling. A non-invasive sampling method to detect the intestinal pathogen, Yersirda enterocolitica in feces of pandas based designing PCR primers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The main procedures are based on bacteria enrichment and cell lysis before binding the pathogen DNA to silica powder at high concentration of Kalium iodide and neutral pH conditions. Before PCR cycles, the binded DNA is washed with 80% ethanol and eluted with diluted EDTA buffer. Restdts showed that the silica-based feces DNA-purification method could remove the inhibitors of PCR so applicable to detect the target pathogen.  相似文献   
88.
果实类蔬菜套袋技术效果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田间系统研究了不同袋型的套袋效果及不同果实类蔬菜最佳套袋的时期。室内测定分析了套袋果实蔬菜的营养物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套膜袋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分别为16.4%、11.6%、10.1%、13.7%。套纸袋除番茄外亦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套膜袋VC含量增加22.0%~152.9%。畸形瓜(果)降低11.5%~32.3%,袋体有效阻隔了化学农药对果实类蔬菜直接接触污染。套膜袋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中农药残留量分别降低83.3%、84.5%、79.7%、85.7%,套纸袋依次降低73.2%、79.9%、70.9%、83.1%。套袋栽培协调了病虫防治与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矛盾。  相似文献   
89.
温室黄瓜套袋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 引  言黄瓜是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以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而成为设施蔬菜的主栽品种,在陕西约占棚室蔬菜种植面积的6 0 %以上.病虫害是黄瓜设施栽培中重要的生物灾害[1] ,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增加、连作年限的延长,导致病虫种类增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加重,每年总产量因此造成损失2 0 %以上[3 ,4]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定时期内,化学防治仍将是黄瓜病虫防治的重要技术措施[5,6] .对于连续生长连续采摘的蔬菜———黄瓜又基本无安全用药间隔期可供选择.黄瓜受农药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黄瓜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  相似文献   
90.
群居的个体能够更好的躲避天敌的捕食,增强与同种其它种群的资源竞争,增加生殖机会与生殖成功率,使信息在个体之间顺畅的交流等。但是群内个体又会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群内的个体竞争,从而引起动物群的分裂,失去群居的利益。为了保持动物群的聚合力,当动物群内出现冲突时,需要在群内个体间形成协调各种冲突以及在群内达成共识的机制。依据动物社群组成的不同,领导力机制和自组织机制是协调群内冲突,形成一致决策和联合决策的两种主要机制。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动物群内共同决策的类型,群内冲突的协调机制,共同决策的制定过程,比较了信息因素与利益因素在共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旨在藉此推进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 为群居动物社会与行为生态学研究者启发思路,并为保护群居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